新闻
2025-11-14
TA说成博 | 6大博物馆整活,多次上热搜,口碑爆了!
由四川广播电视台携手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宋瓷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六大博物馆共同打造的大型文博微短剧《博物馆很忙》全集在新媒体平台圆满播出。

该剧自10月22日上线以来,便以破竹之势席卷各大平台,在数据、口碑与文旅带动等方面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成功解锁了文化传播的新模式。

01 数据亮眼!
20+热搜霸屏 播放破亿

《博物馆很忙》播出期间表现抢眼,全网话题热度持续攀升。“四川博物院寻琴记”、“成都博物馆藏着的中医密码”、“在成都读懂杜甫的忧愁”、“在成都武侯祠读懂诸葛之心” 等话题接连登上热搜,引发网友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度探讨。剧集主话题 #博物馆很忙 阅读量突破1亿次,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播出渠道上,剧集除在四川卫视、四川文旅频道、四川观察的新媒体矩阵播出外,还在咪咕阅读和优酷视频同步上架,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其中优酷视频上线第一时间便一举斩获了上新榜TOP2的佳绩。

02 口碑爆了!
让人上瘾的文博短剧
在互联网上,网友们不吝赞美之词,直呼这部剧“有点上瘾”、“视听感受很舒服”。剧中将厚重的历史知识转化为轻松有趣的故事,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接受了文化熏陶,这种“让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变得超有梗、超好懂”的尝试得到了年轻观众的高度认可。
还有评论指出,该剧在“搞花活”的同时,对历史细节的处理也颇为严谨,体现了制作团队对文博的敬畏之心。

03 玩法变了!
无限流穿越 文物活了
《博物馆很忙》有诸多创新亮点。首先,在叙事上,它大胆采用了年轻人喜爱的 “无限流”设定,让主人公导游郝茫穿越时空,与文物和古人直接对话,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戏剧张力和沉浸感。
其次,在表达上,剧集采用了青春化的语态,巧妙融入网络流行元素,成功拉近了与Z世代观众的距离。
另外,此次独家设计了“上午手机刷短剧,下午直播探馆”的播出模式,让广大网友上午沉浸追剧,下午线上打卡文物。
最后,在制作上,团队考究史实并与技术深度融合,深入博物馆与专家协作,并运用实景拍摄与AI、VR等技术,打造出连接古今的“时空之门”,让文物在科幻叙事中焕发新的神秘魅力。

04 文旅燃了!
短剧引流 博物馆排长队
四川广播电视台成立了微短剧工作室,其核心战略是通过“文旅+微短剧”模式,将四川丰富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剧集IP,文博微短剧《博物馆很忙》作为四川广播电视台“文旅+微短剧”战略的实践成果之一,实现了“线上种草+线下打卡”的文博传播新范式。
剧集的热播,成功将线上的流量引至线下的文化地标,许多人在看了短剧后纷纷去线下打卡同款“镇馆之宝”。
这种“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模式,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更直接带动了博物馆及周边文旅消费,形成了“影视引流、文旅承接”的良性循环。

05 文博新传播!
创新演进 未来趋势和方向
当前文博类衍生品已突破传统范畴,呈现出 “内容化、场景化” 的鲜明特征,不再局限于实物周边,而是延伸出更多与文化体验深度绑定的形态。比如围绕文物故事开发的音频课程、沉浸式剧本杀,或是结合数字技术的文物主题互动游戏等。
《博物馆很忙》的热播正顺应了这一现状:剧中对文物历史背景的趣味解读,为衍生品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像基于剧中 “文物修复” 情节开发的科普类衍生视频、围绕 “时空穿越” 设定设计的线上互动 H5,都成为连接文物与大众的新形式,满足了当下观众对 “深度文化体验” 的需求。
从未来趋势来看,以《博物馆很忙》为起点,文博类衍生品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政策层面对 “提升文化传播力” 的强调,会推动博物馆更主动地与影视、数字领域合作,将微短剧中的文物 IP 转化为更多元的衍生形态。
从传播层面来看,文博类衍生品将更注重 “场景渗透”,不再依赖单一渠道,而是像《博物馆很忙》通过短视频平台扩散那样,借助社交分享、社群运营等方式,让博物馆的内容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同时,文博衍生品开发会更注重 “历史真实性与体验趣味性” 的平衡。让文博资源真正实现 “从传播到体验” 的完整闭环。

博物馆很忙
从11月3日22:30起
在四川卫视播出
每晚播出一个博物馆
连续六天
跟着导游郝茫去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