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5-10-05
看展丨烽火中的文物南迁——记一段非凡“长征”
1933年2月5日深夜,北平紫禁城周围戒严。一批批板车、汽车悄然驶出天安门,车上装载的是紫禁城最珍贵的宝藏——第一批启运的2118箱故宫文物。此刻开始,这些中华文明的瑰宝踏上了一场旷日持久、跨越万里的“长征”。
故宫南迁·检视、装运文物
故宫南迁·延禧宫库房前搬运文物
一场力排众议的守护之旅
日本侵略者铁蹄渐近。“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华北告急。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在紧迫与危难的情况下决定:将文物南迁。消息一出,争议四起。鲁迅写下“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的诗句表达深深的忧虑。反对最激烈的是原古物陈列所所长周肇祥,他公开演讲、散发传单,甚至表示要以武力阻止文物离开北平。然而,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是易培基,他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国文老师,以“文物在,文化在”的坚定信念,力排众议,最后确定了国宝的避难南迁方案。
易培基
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任期1929〜1933)
兼古物馆馆长
在易培基院长的坚持和精心规划下,1933年2月至5月,文物分五批秘密运离北平,经郑州、徐州,最终抵达上海,后于1936年12月转存南京朝天宫。但这只是开始。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战火蔓延使得存放于南京的文物又一次面临威胁。于是,故宫文物守护者们再次制定了西迁方案,分南路、中路、北路三路,水陆并进,向西南大后方转移。
故宫南迁·装载文物的木船渡河
征途中的文物守护者们
转运数量最多的是中路的9331箱文物。1937年底,这批珍宝分两批乘船自南京运抵汉口,再转宜昌。在从重庆向宜宾转运时,年轻的故宫职员朱学侃在检查舱位时,失足跌入未盖的舱口,重伤身亡,年仅32岁,为护送国宝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航行在三峡湍急江水中的民主轮
文物辗转抵达乐山安谷乡后,当地乡民腾出“一寺六祠”存放这九千余箱国之重器。北路转运文物中,最具挑战的是10个重达一吨的石鼓。这套文物又称“猎碣”,保留了记述秦王狩猎场景的刻石大篆文字,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在离京启运前表面已布满裂纹。故宫工作者在起运前与北京的老匠人一起想出妙招:先用湿软的绵纸塞进裂缝,再用棉花层层包裹,裱糊绵纸,捆扎麻绳,最后裹上三四层棉被装箱。经过如此精心包装,石鼓虽历经万里颠簸,甚至遭遇翻车事故,依然完好无损,最后妥善安置于峨眉县城外武庙。
石鼓“而师”
曾作西迁北路文物库房的峨眉大佛寺(故宫博物院藏)
存放石鼓的峨眉武庙库房平面图(峨眉山市档案馆藏)
1934年4月,马衡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北线、中线文物迁成都、乐山、峨眉的选址是他亲自踏勘选定的。在乐山八年,故宫人与当地百姓结下深厚情谊。安谷乡乡长刘钊被聘为故宫顾问,协助守护国宝。1946年文物东归时,为感谢安谷人民的贡献,国民政府特颁由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亲自题写的“功侔鲁壁”木匾,褒奖他们保护民族文化的功绩,堪比孔子后代藏书避焚的“鲁壁”。
马衡
马衡转述集石鼓字六言联(故宫博物院藏)
(马衡集字联为:“护持故宫庶物,来作峨眉寓公”)
1946年4月国民政府颁“功侔鲁壁”匾拓片
文物“长征”照映文化守护精神
在这场跨越上万里的文物“长征”中,1.9万余箱文物在十余年的时间里行经十余省无一遗失,成为世界文物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文明保护奇迹。更令人感动的是,无论是故宫的工作人员还是文物寄存地的乡绅、老百姓,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确保文物安全。在贵州华严洞存放期间,当地百姓自发组织巡逻队,日夜守护藏宝洞穴;在四川乐山,村民不仅腾出最好的祠堂存放文物,为随故宫文物迁移到此的工作人员提供生活居住场所,还自发形成了守护文物的规定,共同遵守,确保八年中无一人私自窥探箱中故宫国宝。
贵州华严洞
1944年12月,存贵州安顺华严洞文物箱件装车转运巴县时的装车场景
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看到的不仅是国宝的“长征”之路,更是一个民族在存亡之际守护文明薪火的不屈意志。如今,当我们走进博物馆,与这些历经战火又完好无损的瑰宝重逢时,更应记住那段烽火岁月中默默无闻的文物守护者们——他们是故宫工作人员,是沿途和西南各地的百姓,是无数普通却伟大的中国人。他们用责任和信念,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守护了历经数千年留存下的中华文明的吉光片羽,更让流淌了五千年的文脉汇聚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