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25-03-14

成博人丨触摸文明印迹 成博志愿者走进成都考古中心

      善讲解、会摄影、能指引……成都博物馆的志愿者们都身怀绝技,并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近日,54名“成小犀”们便走进成都考古中心,共同听讲解、看文物,深入了解考古相关知识,还接触到了文物修复领域,感受匠心精神,以历史文化之关映照志愿精神!

      快和闷墩儿一起回顾这场特殊的研学之旅,为咱们的“成小犀”点赞吧~

——编者按


      考古工作是文博工作的重要一环。记者了解到,为让志愿者们更加熟悉和了解考古相关知识,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近日,成都博物馆组织54名志愿者,走进成都考古中心,在历史的长廊中开启了一场与文明对话、与时代共振的文化之旅。

640.webp (2).png

      活动当天,志愿者们跟随讲解员的指引,触摸陶片上的时光刻痕,凝视青铜器中的文明密码。从洛阳铲下的土层分析,到显微镜前的文物修复,每一个细节都在回答:我们从何处来?三千年前的巴蜀炊烟,化作今日成都的街巷烟火;我们将往何处去?文物保护技术的革新,让千年智慧照亮未来。

640.webp (1).png

     《成渝双城考古成果展》中,从重庆江北机场扩建工地抢救的宋代墓葬群,到成都地铁18号线“毫发无损”的明代石室墓;从东华门遗址与太古里的古今共生,到AR技术重现巴蜀先民筑城智慧……志愿者们沉浸式体验:基建考古的“中国速度”:当推土机遇见洛阳铲,发展中的文明守护令人惊叹;科技赋能的“未来答案”:三维建模让破碎陶罐“重生”,数字展厅让墓葬壁画“说话”。

640.webp.png

    “我在讲解战国船棺合葬墓出土的时候,会和观众分享漆器制造过程是‘一件器物万人工’,在考古中心听了讲解员介绍漆床出土到修复历时18年的漫长努力后,我大受震撼,原来考古发掘和修复一件器物同样也是‘万人工’,既有专业人士长久的努力和心血,也有新技术和高科技的加持,才真正能够更好地‘证经补史’。”作为讲解志愿者,讲解志愿者张老师表示,未来和观众的互动中,希望也能努力把这份感动和敬佩传递出去,让更多观众为蜀地的历史骄傲,更为考古人今天的努力自豪,未来可以更有底气地说:不是因为有富饶的成都才有今天的成都人,而是世世代代成都人的不懈努力,才建成了今天的天府之国。

      摄影志愿者冉老师则感慨道:“文物修复是一门精湛的艺术,尤其是对脆弱文物的加固与保护,让我深刻体会到修复者们是如何用匠心精神呵护着历史的瑰宝。最受启发的考古案例——金沙遗址的发现与挖掘,展现了古蜀文明的辉煌,让我们对成都悠久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场特殊的研学之旅,让博物馆志愿者们在洛阳铲般层层深入的思考中,掘取出志愿者身份的深层意义: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守护文明传承的“地层”;不仅要服务观众,更要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探方”,以考古之光映照志愿精神。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