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5-01-14
新展预告丨贾湖骨笛:跨越8000年,聆听远古的回响
这是一声
来自8000年前的笛响
越过遥远的时空
奏响了中华音乐文明之源
它是远去的仙鹤
留在世间的清鸣
也是我们的祖先,以音律为信
敬畏自然、歌咏生活的见证
它,便是站在华夏音乐史起点
被誉为“中华第一笛”的
贾湖骨笛
一声笛响
划破8000年时空而来
中国史前文化的一座高峰。
1975年夏天,一场洪水席卷了河南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整个村落被冲成废墟,当地村民在洪灾过后重建了自己的家园,其中,在建设学校的过程中,不断挖出石斧、石铲和破碎的陶片,经过测定,发现这些出土物距今已有7500年至9000年的历史,由此判断这里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此后此处也被命名为贾湖遗址。
贾湖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
一处远古人类文化的早期遗址渐渐向世人展露出它沧桑而多彩的面庞。
经过持续几十年、共8次考古发掘,贾湖遗址共出土了6000余件文物及大量人类骨骼、动物遗骸和植物标本,书写了华夏民族历史的多项“世界之最”:世界上最早的鼎形器,最早的绿松石装饰物,最早的鱼类人工养殖行为,最早的酿酒坊及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
而就在这些“之最”中,贾湖骨笛更是极具代表性。经过年份测定,它比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时间更早,被认为是中国发现的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乐器,也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为完整而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
鹤骨为管
揭秘来自远古的回响
那么,和今天的笛子相比,贾湖骨笛到底有何不同?
在贾湖遗址目前的考古发掘中,共出土骨笛近30支,长短不一,颜色均呈土黄色,据检测分析,它们以贾湖所在地区栖息的鹤类尺骨制成,比现在的笛子小巧很多,呈现出高超的工艺技巧。经实验考古研究,还原了其制作方式,当时的贾湖先民在备好大型禽类尺骨后,先截去两端骨关节,形成中间稍细、两端稍粗的骨管,再在骨管上钻出音孔。经过现代复原测试,贾湖骨笛能够吹奏出不同的音阶。
舞阳贾湖遗址出土骨笛
贾湖骨笛上的音孔个数有2孔、5孔、6孔、7孔、8孔之别,其中又以7孔居多。骨管上清晰留下了制作者钻孔时的等分符号,有的甚至具有经过修改的痕迹,或钻有用于调音的小孔。这些印记显示了古人制作这些管状乐器时反复计算和思考的过程。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当时的贾湖先民在制作骨笛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固定形制和规范流程。
图表源自:《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
2025年1月21日,其中一支骨笛即将“出差”来到成博,在“锦城丝管:和合共鸣的音乐成都”展览中亮相,这是一支具有7个音孔的骨笛,长约23.1厘米,通体完好,润泽如玉。
骨笛
舞阳贾湖遗址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清音始现
开启中华音乐文明之源
近年来考古发掘多次出土了远古的骨笛,例如在斯洛文尼亚发现的尼安德特人用洞熊腿骨制成的骨笛、我国河姆渡遗址的骨哨、红山文化的骨笛等。贾湖骨笛则堪称其中的佼佼者,首先是因为同时期其他骨制乐器很少能够吹奏完整的音阶,而贾湖骨笛却能吹奏七声音阶;同时,它们音色优美、空灵,并有多宫转调演奏的可能性,贾湖骨笛的出土不仅推翻了中国七声音阶“西来说”,还将中国音乐的起源时间提前到8000年以前。
三十支贾湖骨笛,开启了中华音乐文明之源。它特有的音色和音阶特质,唤醒了华夏民族远古音乐的心灵记忆。
一直以来,关于音乐的起源,人们都有众多猜想:有人将之看作劳作时的歌咏,有人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有人说它来自于对自然的模仿,也有人认为音乐是远古人类与万物生灵的交流方式。
古人云:“鹤骨为笛,其声清越”,
当最初的音律响起时,
是否也带给了你探索音乐起源的妙想?
来,2025年1月21日-5月5日,
一起走进
成都博物馆一层特展厅
从贾湖骨笛开始
在“锦城丝管:和合共鸣的音乐成都”中
共同聆听那些来自远古文明的清越之音。
资料来源:
1、《许多文物刻录着中华民族探索足迹,承载着中华民族创新精神——探寻中华民族的创新基因》,《人民日报》2025年1月12日第7版
2、《贾湖骨笛》,河南博物院官网
3、《文明溯源:中国考古博物馆文物上新系列报道(2)——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