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1-11-26
看展 | 中药也可以很美味!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中药又苦又涩,难以下咽,被家长捏着鼻子灌药的记忆组成了童年阴影中的重要一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除了把汤药制成方便吞咽的丸剂外,更尝试将药材与食材搭配,把药的疗效与食的美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食疗、药膳。
只要食材选得对,中药也能很美味!
黄芪人参粥、良姜炖鸡块、归地烧羊肉、姜糖苏叶饮......药材与食物的跨界混搭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佐之酸、甜、苦、辣、咸,药膳已成为中华美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随着“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特展,与成博君一起感受舌尖上的中医药膳文化吧!
中医食疗植根于传统医学中“药食同源”的思想。药王孙思邈曾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古人认为许多食材兼具药性,许多药材也可以当做食物。药食不分,同根同源,因此医食合一,以食医病,以食养生。
鱼,是最早被记录,用做药膳的食材。甲骨文卜辞中有“贞疾用鱼”的记载。周代时,掌管“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的食医出现,证明已有专业人士钻研此道。
后世诸多医学要著也有关于食疗的记载。隋朝杨上善所著的《黄帝内经太素》提道,“五谷、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 以其疗病则谓之药。”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录了当归生姜羊肉汤的食谱:“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治寒疝,腹中痛、里急。”唐代食疗专家孟诜更是位“养生达人”,寿享遐龄,其所著《食疗本草》对唐以前食疗药物及食治验方进行了系统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食疗专著,本次展览中也有相关展品呈现。
《食疗本草》卷纸(复制品)
唐孟诜编撰,唐张鼎增补
成都博物馆藏
当然,并非所有食物适合用作药材,但作为“水谷之精,熟谷之液”的酒,不仅是文艺浪漫的古人用以消遣娱乐、畅舒胸臆时的绝佳饮品,也是温经活络、益气补血、祛散风寒的良药。
《后汉书·食治》明确指出“酒,乃百药之长。”我国现存最早的方书—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多处记载有以酒治病的方法。
《五十二病方》缣帛(局部)西汉早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酒也是激发药性的绝佳载体。本次展览中展出了一个巨大的青花瓷药酒坛。它坛口微敛,体形硕大,表面有青花所绘的亭阁和仕女,口沿书“发售各种药酒”,器腹书“桐君阁”“冯了性药酒”。“桐君阁”位于今重庆市,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与同仁堂等齐名的老字号药铺。而冯了性则是明末清初著名医药师,他完善、创制了一种医治跌打劳损、腰腿酸痛的药酒,取名为“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至今尚在使用。
青花瓷药酒坛 清末
成都中医药大学藏
虽然药膳食疗好处多多,但小伙伴们仍要理性对待。中国传统饮食讲究应时应季,“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礼记·内则》言:“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便是对四季应食的食材属性进行了区分,药膳也是如此。食、饮用药膳,更要因地、因人而异,每个人的体质、需求不同,对于药膳的选择也就不同。
养生有道,食疗有度,祝愿大家健康长寿,疾病不找!
参考文献
1.徐煌钰,孙灵芝,周立群.先秦两汉药膳简史[J].中医学报,2020,35(05):1120-1125.
2. 成思媛,杨玉佳,李佳雨,刘丽英,季宴妃,冯丽娟.药食同源,延续到今天的传统养生文化[J].东方养生,2021(07):127-129.
3. 卢雨晴,张程.中国古代对于“药食同源”的认识[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5):190-192.
4.徐思琦.舌尖上的中医文化浅谈[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29(02):336.
5. 王家葵.食物治病:《食疗本草》[J].月读,2020(08):88-95.
6. 冰缦,唐莹莹.医食同源话药膳[J].中老年保健,2013(03):18-21.
7. 郭坤亮,季克良.医酒同源[J].生命世界,2010(02):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