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1-11-26
抢先看丨如江水,亦如繁花——陈腾光油画作品抢先看!
编者按
近日,成都博物馆获赠了一批珍贵绘画藏品——成都籍画家陈腾光先生的168件精选作品。
为实现陈先生希望其作品被家乡父老所观、所知、所感的愿望,也为了向赠予珍贵作品的陈先生家人表示感谢,我们借助陈先生的自述文字,选择部分精美作品图片,呈现一片小文给广大观众,希望这些镌刻其思想与情感的画作、文字,能为大家带来一丝心灵的触动、艺术的享受。
未来,我馆还将在悉心保护好这批珍贵作品的基础上,择机将精品画作以专题展览、图录的形式呈现给广大成都观众。
我出生于成都,成长于宜宾。1940年,日本飞机对成都狂轰滥炸,父母疏散到原是郊区的成都三洞桥刘家祠房,在此生下我。不久后父亲中风半瘫,全家逃至宜宾旧洲坝,在岷江边一块坡地住下。那里有果园、梯地和宁静秀美的风光,对绘画的热爱从那时的沙地胡划与纸上涂鸦开始,像岷江入长江前那样从容不迫地流淌在我心中,对自然风光的眷恋从此贯穿我的一生。
《屏南旧居》 廊桥 1998
初中时,班上一两个年长的同学爱画,我跟着他们玩起了“写生”。现在想来,当年老师教过些什么早已风中羽化,但其培养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性的举动,于我却影响深远。
高中毕业后,我于1959年进入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学习,考进川美的过程颇具戏剧性。当时我从未走出过大山,考点泸州离家乡有二百多里,我一个人就这样去了。当时住在一个小旅馆里,参加完专业考试后又是文化课考试,直到最后一门考政治,连续奔波的疲倦让我睡过了头,等醒来赶到考场,考试已经结束。当晚,我和几个没考好的同学坐在长江边的石梯上哭泣,那种痛惜悔恨的心情至今都还记得。
可意想不到的是,一个月后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因为自己的专业成绩名列前茅,负责监考的梁振宇先生和伍明万先生积极保荐,将我纳入录取名单,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进入美院后,受教于李有行、苗勃然等一批德高仁厚的老师,我与他们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至今难忘。
黄昏下
彝族儿童 1973
小学生 1973
1963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成都工业美术设计公司从事商业美术设计,后又调至宜宾市人民公园从事宣传工作。在宜宾生活如诗如画,宁静安闲,朋友往来也较密切,我的家成为同学们鹊桥相会的落脚点。
哦,我的格桑花 1989
成为专职或半专职画家是挚爱绘画艺术艺术的人所企盼的。70年代开始,我先后出版了一些画作。
1979年,在建国三十周年美展上,我的水粉画《星星说》、油画《昭雪》荣获四川省三十周年优秀文艺作品奖。
1980年,我调入《四川支部生活》杂志社任美术编辑。此后我创作的画作陆续被各美术馆收藏,也逐渐获得许多奖项,这也拉开了我后半生的绘画之幕。
家园 1996
1985年春,由中央美院、浙江美院、四川美院为主体的教师队伍组成了福建省一支强大的美术力量。我作为赴厦门的首批人员之一,至此离开了家乡成都。
四川的路九曲回肠,闽南的花岗岩又添别样的风情。从此,我的画中不单有川藏高原的阳光,也加入了苦涩的海水味,其色彩变得更明媚动人。
棕榈树 1996
在高校任教给了我重新学习的机会,从美术理论、规范化的作画程序到教学安排等。在那些充满收获的日子里,我一边教学,一边创作了大量作品,更参加了多个全省、全国的展览。
1988年,作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的代表,我参加了在烟台召开的第二次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油画教学研讨会。参会的同志们想法各异,兴致高昂,积极讨论,热情展望。
会后,我在文化部《艺术教育》杂志上发表《油画教学改革之我见》的论文,开始将几十年油画全因素教学进行解剖,将点、线、面、黑、白、灰、色、光、构成等绘画因素的单个表现力与现代艺术联系起来,力图使艺术教育既能照顾到历史,也能推动艺术教育向现代转化。
高原之春 2004
九十年代初,我更加注意光的运用,外光让作品更具感染力,海峡系列作品在厦门每年一度的展览上获得好评。
进入新千年,我的画作更加随心,不拘于某种主题,创作变得多样,表现更直接、更轻松、更自我,对光的追求也更加清晰,形成了独属于我自己的风格。
蓝玫瑰 2005
回头看,人生似乎弹指一挥,不经意间,也许就该写结束语了。但我心中那份不死的精神和对艺术的眷恋,依然希望与君分享。
(本文节选自陈腾光先生自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