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21-11-01

转| 激活科技创新基因 成渝科普“双十佳”发布!

以下文章来源于成都科技 ,作者成都科技

成博君喜提 “2021年度成渝地区十佳科普研学资源” 奖!

1.jpg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为未来五年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

描绘出一幅波澜图景

闻令而动 创新潮涌

瞄准“共建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

同一捧长江水滋养下的成渝地区

科技创新协同合作乘势而上

科创工作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

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如果把科技创新喻为“通天塔”

科学普及则是“塔基”

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

(2021—2035年)》

对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作出深远谋划

今日,成渝CP再度携手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

促成渝科普创新资源“通流”

成渝科普研学联盟成立

成渝地区十佳科普研学线路首发

成渝地区十佳科普研学资源揭晓

……

唱响科普“双城记”

开拓合作“新局面”

这个圈动5000万人口的科普创新圈

将科学基因深植成渝、创新生长

3.jpg

为推动成渝地区科普资源共享,深化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合作,10月26日,“2021成渝地区科普创新发展论坛暨科普能力提升培训活动”在重庆举行。建联盟、签协议、发线路、话未来……这场事关成渝两地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会议,为推动两地科技协同创新再上“新台阶”添加新动能。

成渝“新动作”

5000万人的“科普圈”

成渝科普研学联盟“舰队”出航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科技先行

成都、重庆

同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极核”城市

加快科技协同合作

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两地正加速相向而行

今年上半年,在2021年四川省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暨蓉城科学之夜上,川渝科普基地创新发展战略联盟成立。而作为联盟成立后的首次“动作”,在今天的活动中,成都市科普基地联合会与重庆科普基地联合会代表成渝两地科普基地现场成立“成渝科普研学联盟”,成渝科普协同合作再“上新”,让科普之翼更为有力!

5.jpg

该联盟将搭建成渝地区科普研学交流、合作平台,并将在标准制定、政策调研、人才培养、科普研学线路和资源开发、科普研学基地打造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可以预见,这将为深化成渝科技创新合作、推动成渝地区科普资源共享、打造具有成渝特色的科普活动品牌、服务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注入“强心剂”。

政府推动,各方行动。在现场,成渝两地科普基地也拿出组合拳联手共进——在现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与重庆自然博物馆在现场签署《科普战略合作协议》。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已成为全球开展圈养大熊猫保护科研综合实力最强、科技成果最多、繁育成绩最突出的专业保护机构,重庆自然博物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双方将立足各自优势,在展览合作、科普教育、展品制作、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以进一步盘活既有资源,激发产业活力,构筑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6.jpg

培育科普品牌活动,强化科普阵地建设,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培养,提升科普服务能力……重庆市近年来科普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据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吴序介绍,截至目前,重庆市建设市级科普基地253家,涵盖了场馆、教育培训、旅游景区、传媒、研究创新五类,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近5万人,为重庆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此次2021成渝地区科普创新发展论坛暨科普能力提升培训活动举行,将有利于深化成渝两地科普交流活动,推动城域两地科普事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形成强大的工作动能。”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幸军表示,今天的活动是成渝两地深化科普创新合作的生动实践和积极探索,作为文化旅游部门也将立足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协同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不断推动成渝文旅合作持续走深走实。

“成渝地区城市群正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加速联合壮大发展,凸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跃升和未来发展的巨大前景,也为成渝地区科普工作和创新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更新的要求。”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翼介绍,目前,成都市科普基地总数达到了180家,为市民共享科普红利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此次论坛既是为了贯彻川渝科普基地创新发展战略联盟的工作部署,也是为了更好的推动成渝地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将有力推动成渝两地科普工作协同,开创科普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具有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科普的新力量。”

成渝“新亮点”

首发!成渝地区十大科普研学线路出炉

揭晓!成渝地区十佳科普研学资源发布

成都、重庆科普资源丰富

如何进一步激活两地科普资源

实现资源共融共通共享

“成渝地区十佳科普研学线路”

“成渝地区十佳科普研学资源”

首次发布

8.jpg

9.jpg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成渝地区十佳科普研学线路”覆盖了自然科学、历史文化、国防科技、交通运输、生物科学等多个领域,是打造的极富成渝特色的“行走课堂”。

2021年度成渝地区

十佳科普研学线路

11.jpg

在此次发布的“成渝地区十佳科普研学线路”中,大熊猫绝对是一个“热词”。“‘黑’与‘白’的多彩自然——大熊猫探源之旅科普研学线路”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互动性、探究实践与国际保护教育理念为一体,在解密大熊猫“前世今生”的同时,能够了解生物多样性和动物福利,真正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为期两天的课程安排中,第一天将“打卡”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参观大熊猫别墅区域,探秘大熊猫博物馆。在全面了解大熊猫历史文化后,将前往重庆踏上奇妙博物馆旅程——亲手设计绘画专属恐龙队服,变身夜探恐龙勇士,手提马灯,完成寻宝解密任务;第二天将深入探索重庆自然博物馆,在制作熊猫餐食、自然标本中,体会自然魅力,感受多彩世界。

从五丁开山的时代起,修路就是巴蜀儿女走出盆地、联通世界的不懈追求。“成渝地区十佳科普研学线路”也聚焦交通运输领域,传承“两路”精神,推出“路连成渝,交通先行—探秘交通运输中的科工力量研学路线”。

该路线串联起川藏公路博物馆、成渝高铁、重庆交大校史馆3个点位,打造了为期3天、以成渝交通发展、交通科技科普为主要内容的研学旅程——第一天,在成都“逛”博物馆,了解交通科技发展革新之路;第二天,在重庆参观重庆交通大学校史馆,再前往嘉陵江体验重庆其他交通工具、索道;第三天,学员们将畅谈“成渝交通对比”,交流研学心得体会。

川藏公路博物馆的馆长王蓉霞书记认为,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落实“双减”政策的双重背景下,以博物馆和成渝高铁为支撑的研学路线将使大小朋友们能够了解到川藏线建设的艰苦,珍惜现今交通建设成果,传承“两路”精神,“同时也为川渝两地汇聚、发挥科普教育资源搭建交流平台”。

16.jpg

从生命科学到航空航天

从人工智能到绿道科普

……

此次发布的“成渝地区十佳科普研学资源”

包括成渝两地十大科普基地

和十大研学课程

汇聚了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科普资源

2021年度成渝地区

十佳科普研学资源(基地、营地)

17.jpg

2021年度成渝地区

十佳科普研学资源(课程、活动)

18.jpg

在活动中,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普司原二级巡视员、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邱成利,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科普产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周建强出席并作主题分享。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吴序,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幸军,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翼分别致辞。

主题“新观点”

激活科普创新资源

共话成渝科普未来发展

共绘成渝地区科普发展新蓝图

围绕新时期新时代下

科普工作、科普研学等主题

活动上

来自各领域的专家也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邱成利

成渝科普合作

将带来“1+1>2”的效果

a.jpg

当下国内外科普场馆发展如何,又有哪些发展新趋势值得关注?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普司原二级巡视员、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邱成利研究员从科普场馆的政策环境、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财力资源、传播媒体、社会力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享。邱成利指出,目前科技场馆已经成为科学教育重要平台、科普活动主要场所、科技惠民展示窗口,为参观新成果、推广新技术、展示新产品,促进科学技术普及,增进科学家之间交流合作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再将目光聚焦到成渝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出台意义深远,成渝两地不仅是中国西部科技、教育资源最发达地区,还是人才最集聚的地区,未来完全有能力成为西部的创新中心,乃至成为全国的创新中心。但必须要知道,成渝两地平台各有优势与不足,所以他们的合作会带来‘1+1>2’的效果。”邱成利建议,下一步可以推动两地的科技资源、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向科普资源转化,比如实验室在周末假期可以向公众开放,让公众走进高校、走进科研机构。同时,还要新“命名”一批科普基地;此外,两地要加强、加大科普投入,鼓励更多的人才加入其中。

张翼

让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

“双翼”并飞

19.jpg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之中,科学普及对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现实与实践也证明,科技创新活力要素聚集的区域,往往是科学精神、科普行动先导推进丰沛的区域。“成渝科教资源聚集丰富,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中,要把科普这支‘先头部队’用好,在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发挥科普魅力,做出科普贡献。”在科普能力提升培训的开班讲话上,张翼说道。

“此次活动的举办为成渝地区科普资源共享、加快科技协同打开了新局面。”张翼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以科普研学联盟为平台,以科普研学为纽带,弘扬科学精神,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研科普设施融入到科学普及中来,持续拓展科普研学的内涵价值,增强科普话语权、提升科普舆论场。与此同时,把科普创新工作与科技创新工作紧密契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汇聚众志。

周建强

共享研学“红利”

全龄研学将会成为一种新趋势

20.jpg

科普研学不仅是知识传播,更是一种科学思想、科学思维方式、科学精神的弘扬。“双减”政策落地后,科普研学迎来了新机遇,也面临着新挑战,如何应对?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科普产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周建强表示,“双减”虽名为减负,但其实远远不是一个学生负担问题。“‘双减’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和优化其服务能力”。

正因如此,在从国家到地方频发的研学“红利”政策下,科普研学迎来新机遇。未来要如何发展?

“在后疫情时代,应在线上研学、VR研学等领域深入发力,结合线上线下共同融合发展。”周建强表示。此外,他还提出将更多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研学资源,将纯净旅游向科普研学转变、鼓励科研院所和房地产企业结合做研学将能最大限度开拓科普研学资源,满足从学生到成人甚至老年人群体日益增长的科普文化需要。“在提倡终身学习的年代,科普研学不仅仅服务中小学生,更是面对全龄段群体。全龄研学将会成为一种趋势,科普研学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周建强预测。

成渝“新碰撞”

成渝科普CP先行

一线科普基地对话交流

当下,成渝两地的科普基地

在科普能力提升、科普活动策划等方面

深耕细作

创新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工作

各具特色,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在活动上,来自成都、重庆的2家科普基地

分享了他们在科普一线的创新实践

郑源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宣传部部长

互联网助力科普产生

网络品牌生产力

22.jpg

今年,成都市新增了17家科普基地,“华西医院辟谣小分队”作为颇具影响力的科普品牌,也纳入新增名单。目前,华西医院整体打造微信公众号、微博等7大在线官方平台,各类平台总粉丝数超过800万!

华西医院科普究竟为什么行?“现代医学之父、英国医学家威廉、奥斯勒曾说,医生有三大敌人——傲慢、冷漠与贪婪。对医学科普来说也是如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宣传部部长郑源介绍,华西医院通过将科学性与传播性进行深度融合,创新开展“医学+宣传”科普创作模式,并利用“临床专家+传播专家”的方式,通过四川方言、原创表情、轻松活泼的行文等多种方式形成有辨识度的新媒体科普品牌。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认为有四点非常重要——首先,医学科普要放下身段,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其次,要重视和粉丝(受众),真正做到真诚的沟通;第三,要尊重每一个互联网平台的特点,从而产生最大的传播效应;第四,牢记‘一次做好一件事,每件事情都做好’,保持适当的医学科普频率。”郑源总结道,科普要真正做到“科+普”,在互联网环境下,让科普真正产生品牌生产力。

高碧春

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研学课程

可以创新寓教于乐的方式

23.jpg

论坛上,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高碧春带来题为《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重庆自然博物馆的科普实践探索》的分享,他表示,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教育与研学课程相结合,可以让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玩耍中学习知识。

重庆自然博物馆作为重庆市的重要科普基地,新馆自2015年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000余万人。在地球展、恐龙展、贝林展等常规展览之外,重庆自然博物馆还在场馆内开展了800余场次科普讲座、研学旅行、巡回展览、纪念日活动等,带领公众了解生物多样性知识,关注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我们在开设展览之余,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开展科学传播绩效评估,不断扩充青少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的内容。”高碧春介绍,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博物馆推出了学习单等原创性教学内容,同时开设青少年研学课程,还定期举办青少年大赛等活动,让“逛展”与“研学”融为一体,不断提升科普效果,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

部分图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