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1-07-31
看展丨心静自然凉,让“秋老虎”熄火
颐养之道
中医养生文化
“一场秋雨一场凉”,随着处暑的离开,夏季的酷热也将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秋高气爽与徐徐凉风。但炎热的高温可不会就此退出一年一度的气候大舞台,它会杀个回马枪,偶尔出现短期高温天气,这种现象我们俗称“秋老虎”。虽然早晚凉爽,但白天仍偶尔会伴随高温,又因降雨量减少,使得气候炎热而干燥,在这样的天气下,人们难免产生烦闷、浮躁、焦虑等不良情绪。
中医认为五脏皆藏神,而“神发于心”“形与神俱”是健康长寿的根本保证。保养精神、调节情绪便成为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若养神得当,人体阴阳协调,正气充沛,则身体健康。《黄帝内经·灵枢》中谈到:“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便指消极情绪会对身体造成损伤。那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呢,成都博物馆三楼临展厅正在展出“颐养之道:中医养生文化”,或许能从中发现古人给出的答案。
调息静心
普通人一天大约会呼吸20000次,时刻维持着身体运转。呼吸不仅为身体提供氧气,很多时候调节呼吸的频率、深浅也会对人体的健康或情绪产生影响。比如当我们出现焦虑、紧张等严重压力的情况时,可以多次深呼吸,它能让胸、腹部的肌肉及器官有大幅运动,使得体内血液循环得以加强,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压力,舒缓情绪。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对呼吸已经有系统的认识,并发现它是反映人体健康的重要表现之一。
《黄帝内经》中记载:“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脉五动,呼吸定息,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即身体健康之人,其脉象表现为一呼一吸之间,脉搏皆是有规律的跳动。
而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春秋,不仅有医家认识到呼吸的作用,道家对此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它认为古代气功与延长寿命有紧密的联系,而呼吸吐纳是气功的重要内容。《庄子·刻意》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足可见以呼吸为主的行气养生功法在当时已经比较系统完整。
晋·王羲之《黄庭经》
(非本次展出展品)
道家经典《黄庭经》结合中医理论谈及养生,其中便有行气调息能够固精炼气,达到长寿目的。
《黄庭经》有诸多名家临本传世,以王羲之书最为出名。据传有一道士想要王羲之的书法,得知他爱鹅成癖,所以用一笼大白鹅换取了他所书的《黄庭经》,所以此帖又名《换鹅帖》。
战国·行气玉佩杖首 天津博物馆藏
成都博物馆“颐养之道:中医养生文化”展示着一件特别的文物——“行气玉佩杖首”。该文物虽然体积不大,仅与普通成年男性的大拇指相差无几,但其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却相当丰富。此玉呈十二面棱筒状,每面刻有篆书,译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其内容主要介绍了古代气功锻炼时呼吸的要领与作用,是我国现存最早记载气功的珍贵文物。至于它的用途,据马王堆出土帛画《导引图》以及该玉的器型推测,它应当是套在导引专用圆柱状手杖杖首之上的玉饰。
怡情乐心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们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正常反应。如果长期处于精神刺激或突然的剧烈精神创伤,就会对身体带来损伤。此时,培养一些爱好,转移注意力,是养神调心的不二之选。这类爱好往往应轻松休闲,恬淡雅趣为主,或许对古代文人雅客们的活动探究一番,能启发我们发现一些怡情休闲的活动。
明·仇英《枫溪垂钓图》
(非本次展出展品)
垂钓,有利于放松心境的户外养生活动。挥杆于青山绿水间,既能避免“秋老虎”的炎热物理攻击,还能沉浸在大自然中,将浮躁的心归于安宁。
明·象牙棋子 南京博物院藏
下棋是古代流行的娱乐活动,常见有围棋、象棋等。对弈时需心无杂念,既能调节情绪,还有助于培养沉着冷静的性格。该文物正在“颐养之道:中医养生文化”展出。其正面刻有楷书,背面刻有隶书,四周还雕刻花纹,是件不可多得的精美文物。
北宋·赵佶《听琴图》
(非本次展出展品)
抚琴是古代文人雅客修身养性、调节身心的重要方式。《史记·乐书》认为“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同时,古人认为“宫、商、角、徽、羽”五音分别会对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晋书·乐志》中提及:“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徽声,使人乐善而好施;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
随着当今社会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日渐增加的压力,失眠、焦虑、脱发等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时常让我们苦不堪言,正确的引导和控制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解中医养生的小知识,保持健康、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我们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每一天。
热爱生活,才是最简单轻松的精神养生方法,欢迎到“颐养有道:中医养生文化展”中,寻觅适合你的养生方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