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1-05-15
再出发,后疫情时代的品牌新道路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在世界范围暴发,博物馆行业受到严重冲击。据国际博协《疫情下的全球博物馆现状》统计,全球公共项目因此减少67.4%。秩序打乱后带来的短暂停滞使我们得以空闲,静静思考关于工作和发展的新举措。5.18国际博物馆日将2021年的主题定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期望全球博物馆共同构想,分享实践经验,以应对将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在阴霾尚未褪去的后疫情时代,坐落于成都市中心,总建筑面积65000平米的成都博物馆立足馆藏,以打造展览展示、教育活动、文化交流、文创产品、数字化博物馆等多元品牌体系的雄心壮志,向公众呈上一份关于博物馆与城市发展的新思考。
塑造多彩展览季品牌
焕发城市文化新活力
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高质量高水平的展览不仅能够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更是提升城市文化建设品质的有力保证。2016年,“倥偬的乡愁——张大千特展”呈现了艺坛泰斗张大千丰富的人生和艺术经历,让50万观众走进成博。此后举办的“丝路之魂 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全方位展现敦煌艺术和作为天府之国的四川在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繁荣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文明的回响——来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宝展”勾勒古代阿富汗从新石器时代文明到希腊文明再到草原文明,继而到贵霜文明的历史进程,描绘了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阿富汗多元文明的图景。“灵蛇传奇”艺术展以蛇(龙)形艺术为主题,通过古代文物和现代艺术品展现蛇(龙)在不同文明中的形态之美与文化意蕴,彰显成都“优雅时尚”“乐观包容”的文化特质。常设开放的“中国木偶皮影展”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打造了影偶IP,开创了展演结合的模式,并通过艺术化的视觉表达轻松突破语言障碍,实现传统文化的国际输出。
自2020年始,成博通过梳理自身展览体系,初步构建以“辉煌成都”“多彩文明”“艺术典藏”为主题的三大系列展览季,以期形成文明互鉴、古今融合的文博展示平台。针对不同展览特质,开发不同周边活动,如“伊万里展”邀请观众体验茶道、花道活动;“映世菩提展”邀请长江学者霍巍举办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光影浮空展”举办跨界沙龙,与不同领域大咖合作的分享活动。
在每年第一个展览季的“辉煌成都”,观众可以领略四川地区的文化之丰沛,器物之精美。如“秦蜀之路”展,整合了261件成都平原以及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具有代表性的精美青铜器,首次以青铜文明为切入点阐释了这一时期秦岭南北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解读了以成都作为南起点的蜀道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映世菩提”展以全新的视野审视了成都地区出土的南朝造像,解读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列备五都”展则全方位展示在秦汉大一统历史背景下,蓬勃繁荣而又迥异多姿的城市社会风貌、风土人情。
在“多彩文明”展览季,成博侧重于讲述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异同。如疫情后的首个重磅展览“竞妍——清代中日伊万里瓷器特展”,用168件套文物以物诉史,以情动人,被百度搜索关键词超268万次,在后疫情时代搭建了增进国家、民族和文化间相互尊重与理解的桥梁,带领61万余观众回味中日两国关于伊万里瓷间一段此消彼长、争芳竞妍的传奇佳话。
在“艺术典藏”季中,成博将重点落于世界优秀艺术经典,让观众在家门口领略艺术之美。如疫情期间的“光影浮空——欧洲绘画五百年”特展迎来超过56万人次观众,为大家带来一堂“美育课”的视觉盛宴。
在全面建立展览体系的同时,成博也带着“皮影木偶展”来到阆中博物馆,带着“和而不同——清代四川地区木雕造像展”落地东莞、绵阳博物馆。通过将展览资源向小馆输出的形式增强文化辐射力;通过向国际输出,实现天府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建立城市文化自信;通过向城市空间输出,与商业体进行合作,打破文化与城市生活壁垒,为后疫情时代的商业中心聚合人气,带动城市文化的发展。
创新研发活动品牌
提升公众服务质量
成博自开馆以来,已组织了约400场学术讲座、近3000场社教活动、600余场学生专场讲解,推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活动,将讲解、讲座、展演、实践、游戏探秘等有机融合。成博积极与学校搭建馆校合作平台,为学生团队提供免费讲解服务,通过开展“天府文化进校园”活动,到学校针对不同学龄段学生讲授“博物馆课程”,让博物馆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惠及更多学子。
以“周末儿童博物馆”为例,围绕成博展览与巴蜀文化、传统文化,累计推出80余项、450余场如“乐游天赋”“奇趣自然”等专题活动,惠及1.8万余组亲子家庭,3.7万余人次。活动内容每月一换,涵盖了历史、民俗、艺术、皮影木偶、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开发集“学”“娱”“游”为一体的消费新场景,撬动了疫情后的城市消费新活力,为促进成都周末夜间经济、提升周末延时服务质量提供了新举措。同时成博系统地引导青少年儿童深入理解人文与科学,激发起下一代探索本土历史的热情,唤起孩子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和认同。
建立健全成博朋友圈
创新打造合作交流品牌
一直以来,成博坚持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对话世界文明。疫情之后,面临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如何更好传播天府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已成为新的工作重点。作为2020年“成都•欧洲文化季”的首场活动,“凿刻与记忆——大理石技艺对雅典卫城古迹修复的贡献”摄影展于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在成博举办,展览展现了希腊的文物修复人员为修复雅典卫城所付出的辛勤与努力。2020年7月,日本佐贺县伊万里市长深浦弘信特别发来贺函,祝贺“伊万里”瓷器特展成功举办,高度赞扬了成博作为蓉城市民的“心灵之家”,在严峻的疫情中,为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作出的杰出贡献。“伊万里”特展后,驻蓉韩国、澳大利亚总领事先后到馆参观探索,与成博共同探讨文化交流新方式。目前成博已与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博物馆、加拿大安大略省博物馆、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博物馆等签署了友好博物馆备忘录,并积极寻求加入国际博协、国际展览交流委员会等,参与更专业的策展人才交流培训,在区域中更大程度发挥自身作用,将成博的理念与国际对标接轨,助推成博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达到甚至领先世界专业标准奠定基础。之后成博还将基于成都市友好城市和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城市,积极拓展友好博物馆数量和合作力度,与世界优秀博物馆广泛开展合作。并与国内各类型博物馆,如广东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安徽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等共同举办高品质展览,与如苏州博物馆、徐州博物馆、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等建立长效沟通平台,在藏品研究、展览策划和青年人才储备等方面互通有无,以期从多方面实现成博朋友圈搭建,为更多市民提供在家门口看世界的机会。
立足多样藏品研究
开发特色文创品牌
近年来,文化创意逐步融入文化事业的主旋律。成博作为成都的文化客厅,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探索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以讲述城市故事为目标,围绕文化、创意、生活等元素展开创意设计。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吸引和整合社会力量助力文创产品开发,成博已推出石犀系列、璀璨皮影系列、BOBOPANDA系列、伎乐俑系列、成博宝藏系列等常设展文创产品千余款,同时配合临展设计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实现上架文创产品共计3000余款,将藏品元素投注于日常生活用品中,让观众在观展的同时,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
目前,成博已打造出“这礼是成都”文创大赛品牌,如2020年大赛征集共计1000余份作品,获得超过7000万的曝光量。大赛加强了成博与关注者,尤其是年轻设计团队的联系,将“文物IP”与“设计”有效衔接,逐步形成以快消品为主体的特色文创体系,实现品牌形象的初步创立,形成产品营销矩阵。
同时,成博携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四川三星堆博物馆等四川省市一级博物馆,积极参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文化建设。为助力新机场有效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在天府国际机场航站楼共建文博空间,集中宣传展示天府历史文化魅力和文博文创品牌形象。该空间预计2021年7月正式启用。
以科技带动文化
用文化温暖科技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从侧面促使了线上数字博物馆的快速发展。目前成博已解锁了看展新方式,对部分展览实现了VR虚拟化设置,对部分藏品进行了数字化转换,在馆内设置透明导电玻璃屏,在展厅中设置“三星堆与金沙环幕投影”“茶馆人生幻影成像”“千年东华”等虚拟展线的科技展项,在官网设置虚拟漫游、数字3000年等项目,并投放多语种、主题化、线路化导览手册,构建多语种服务体系,完成“云游天府文博”智慧大运建设,让互动体验做到了在疫情防控期间“闭馆不闭展”。未来成博还将全面提升微信、APP、自助导览机科技含量和便捷服务水平,实现5G远程观展、精准定位导览等智能化服务,进一步加强展览和藏品的数字化呈现及运用,打造自身数字化IP,实现科技与文化的双向赋能。
2020年10月6日,成博迎来了第一千万名观众,从此跨入“千万”时代。2021年,成博将站在新的起点,以更专业、谦虚、开放、进取的姿态,让成都4500年波澜壮阔的城市史诗在这里恢弘唱响,让大时代中普通百姓的涓滴过往在这里被真实记录。成都博物馆在疫情之后的再出发,将以品牌建设推进全方位实力提升,在发挥博物馆文教作用的同时,站在最前线积极参与天府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提高文化软实力架起与世界沟通了解、相互学习、交流合作的桥梁,努力实现由“网红”馆向大馆、强馆的历史跨越。
▼
图文转自“文物天地月刊”微信公众号
原载于《中国文物报》2021年5月11日6版
作者|黄晓枫、王立、肖飞舸、魏敏
编辑|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