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19-05-10
这可能是最早的四川火锅 成博“食为天”展览宝贝多
众所周知,四川人喜欢吃火锅,哪怕是酷暑难耐,吹着空调、吃着火锅、热得汗流浃背,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古代的四川人会不会吃着火锅唱着歌,古代的火锅长啥样?正在成都博物馆预展的《食为天——餐桌上的文化之旅》展览可以为你揭开谜底。
本次展览展出了130件(套)来自广东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洛阳博物馆等9家国内博物馆文物,它们将与成都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精品一同呈现丰富多彩的中华饮食文化。
5月10日,“食为天”展览策展人魏敏详细解读了策展思路和重点文物,深入浅出地分享了许多饮食文化。原来,这个展览里不仅藏着古人餐桌上的智慧,还有不少关于美食的冷知识,被观众评价为一个“看饿了的展览”,吃货速来!
最早的四川火锅
一走进展厅,展柜里来自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陶三足炊器,造型别致,十分扯眼球。策展人魏敏介绍,这是商代的陶器,三足成鼎立之势,足下可生火加温。袋状足中空,与口部相通,容水量很大,宽大的盘面类似今天四川地区泡菜坛的坛沿,可盛水或置物。
“现有的研究表明,这可能并非是一件完整的器物,它的上部可能缺失。”魏敏笑言,这件三足炊器独特的造型及硕大的形体极为罕见,一般认为这是古蜀人蒸煮食物的炊器,有人猜测这是四川火锅的源头,4000多年前,古蜀人在使用三足炊器的时候,也如今天吃火锅一样边煮边吃。
陶三足炊器
不过,当时的古蜀人不可能吃到麻辣味的火锅。展览上藏着一个小小的知识点,辣椒原产地是美洲,明朝末年做为观赏植物传入我国,清朝才走上餐桌成为菜肴呢。
丰富的餐桌智慧
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人类文明的发展史首先是饮食文化的发展史,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再到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人类对自然力的控制和运用带来了饮食文化的发展。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开始形成,并以此奠定了之后数千年的中国饮食习俗的基础。展厅里的130件(套)文物里,也藏着古人当时的饮食礼仪和餐桌智慧。
例如成都博物馆藏的一套陶耳杯、陶案,就是东汉时期分餐制的写照。魏敏介绍,从这套餐具可见,当时一人一案,上面摆放各自的餐具,大家用分餐制吃饭。到了唐代,胡床传入中原地区,这种比较高的椅子方便大家坐在一起宴饮,餐具对饮食习惯的影响不言而喻。
青花花口克拉克山水纹瓷碟
值得一提的是,130件(套)文物里,不少都是重磅文物,兼具工艺和实用价值。来自东莞展览馆的青花花口克拉克山水纹瓷碟上,装饰了渔夫垂钓图,笔墨简洁,胎质洁白,釉面莹润,较为典型的雍正风格。而一件青花矾红三清图瓷盐碟的碟心饰洞石竹菊纹,底边八面分别饰竹菊兰三清图,定制盐碟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欧洲盐使用的普及。
天府饮食文化展
来自四川大学博物馆的胡人抱角杯,则是另一个不容小觑的国家一级文物。胡人头戴软帽,双手抱犀角形杯,单腿下跪,神情愉悦。犀角杯下半部有刻划花纹,上半部则以釉下褐绿双彩花草纹装饰,结合神情刻划得惟妙惟肖的胡人形象,是邛窑瓷塑物件中的精品。魏敏介绍,邛窑的胡人造型并不少见,它们是成都平原多元文化交会的证据之一。
胡人抱角杯
本次展览以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实物、图片、文献资料为支撑,梳理了中国饮食文化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的发展脉络,对饮食文化中所体现出的中外文明交流与互鉴也进行了细致的勾画,在展示出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也证明了中华饮食对世界餐饮文化的影响。同时,展览还通过对天府之国饮食文化亮点与特点的重点诠释,凸显了天府饮食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饮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此次展览是成都博物馆汇集古代文物珍品组织的又一原创展览,是根植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彰显成都文化独特魅力具体实践。作为“成都熊猫国际美食节—亚洲美食嘉年华”配套展览之一,该展览也是成都博物馆精心为观众烹饪的一道文化大餐。
《食为天—餐桌上的文化之旅》展览自4月30日在成都博物馆三层坡道展厅开始预展,将持续到6月9日,全程免费对公众开放。
本文作者:封面新闻 曾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