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18-03-25

科普|在阿富汗看希腊文化

 

看过《文明的回响:来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宝》展的朋友都知道,阿富汗被称为“古代世界的十字路口”。而在公元前4世纪,随着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率军东征波斯,地中海东岸的古希腊文明开始对阿富汗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因为有古希腊文化在阿富汗的生长、传播,今天的我们才能看到如此多带有希腊色彩的文明遗产在这片土地上讲述当年的故事。

 

科林斯式柱头

巴尔赫

公元前3~前2世纪

走进《文明的回响:来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宝》展的第二章阿伊-哈努姆:亚历山大东征的遗产,大家就可以看到科林斯式柱头的身影。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希腊柱头。

柱头四周被4层交叉相叠的茛苕叶装饰相围,其中心部分呈倒圆锥状。在后来修补巴克特拉(巴克特里亚王国都城,在今巴尔赫以东的扎加兰丘地遗址)城墙的基础时,柱头和其他石质建筑材料一起被重新加工改用,故其叶形装饰有较多剥离。表面的残痕和锈斑表明其长期被浸于该城附近一条水流湍急的河道之中。与该件文物一起出土的还有许多希腊风格的建筑构件,例如石质的柱头、柱脚、门槛等。这些建筑构件在1992年被盗掘时发现,从而开启了后来学界对巴克特拉的调查、勘探和研究。从那时起,类似的建筑材料发现很多。

说到希腊元素展品,不得不说这座阿伊哈努姆铭文碑座了。它是公元前三世纪初的产物。而公元前三世纪是什么概念?就是公元前299年到200年,对应过来就是中国的东周和大秦,距今约有2300年之远。如此久远的时间,刻在碑座上的文字还如此清晰,实为难得。

 

铭文碑座

阿伊-哈努姆,基尼斯祠

公元前3世纪初

残碑及其碑座,都是为纪念本城创建者基尼斯(Kineas)而雕造的神道碑的一部分。一位名叫科利尔克斯(Clearchos)的人将德尔菲神殿上的箴言誊抄下来,并命人刻于神道碑上。德尔菲箴言包含有约150条,这是由著名的古希腊七贤于太阳神庙中制定的,成为希腊人在日常生活和公共事务中的言行准则。所谓德尔菲箴言是教育人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必须学会的素养。

由于碑面空间不足,箴言的最后5句,刻于基座上,其文如下:

少年时,举止得当;

青年时,学会自制;

中年时,正义行事;

老年时,良言善导;

临终时,死而无憾。

基座左边的4行是跋语,其文如下:

显示古人贤明的圣人金言,

奉献给神圣的德尔菲神殿。

在那里,科利尔克斯认真抄写,

为在辉耀远方的基尼斯神庙而镌刻。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也是欧洲建筑的先河。如今我们看到希腊神殿建筑总的风格是庄重典雅,具有和谐、壮丽、崇高的美。而在此次展览中,亦有多样展品将希腊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

 

棕叶饰瓦当

阿伊-哈努姆,宫殿

公元前3世纪

和亚洲其他希腊建筑一样,巴克特里亚的建筑顶部也是单坡式,而在希腊本土一般则是双坡式。此外这里的部分屋顶并不完全用瓦覆盖,而是在横梁上盖板,再铺以苇席,最后用黏土混合秸秆在其上厚厚覆盖一层。最外层的坡度经过精心设计,既不让雨水淤积,又不使水流太快带走黏土。

在阿伊-哈努姆,瓦当用于屋顶的加固,铺上一两排以保护檐口不受雨水冲刷,这在宫殿、府邸等许多重要建筑上都有大量使用。瓦当代表了另一种典型的希腊建筑装饰艺术,其模印图案,以棕榈树叶最为常见。

棕叶饰瓦当起源较早,形态作长条状,边缘较薄,棕榈树叶下有一扁平基座。根据希腊的建筑法式,瓦当要安装在五边形的盖瓦上,才成为一个整体。棕叶饰瓦当还有一种变体,即棕榈树叶变宽,边缘较厚,渐渐脱离了写实特征。棕榈树叶的建筑装饰,最早出现于埃及,之后在地中海地区流行,随着希腊人的东进,其在中亚和印度西北部都有发现。

 

泥塑头像

阿伊-哈努姆,神庙内庭

公元前2世纪 

黏土和石膏是希腊艺匠们进行雕塑创作的主要原料,其经过风干后很容易制得,成本比岩石或青铜更低,而且其材质很适合室内装饰。在阿伊-哈努姆,大量石灰岩和少数大理石,常用于室内小型和中型立像的雕刻,尤其是大理石较硬,雕像保存更加完好。但在中亚地区,希腊风格的艺术遗物还是以黏土或灰泥制作的塑像为主。

头像于1968年在神庙内庭的前厅发现,但仅存面部,后部和顶部已残失。耳傍鬓发是后来单独制作粘贴。头像的男女属性难辨,但能出现在神庙内庭,估计其身份并不普通。神庙被焚毁时,泥塑的局部被战火烘烤成了灰色。

该像原是靠着隔墙(在前厅和礼堂之间)的两身塑像的残件。这两身塑像是以木胎为底,其上再敷以层层黏土塑造而成。

 

赫拉克勒斯立像

阿伊-哈努姆,神庙圣所

公元前150年

这座赫拉克勒斯立像展现了希腊化的亚洲地区曾盛行对大力神的崇拜。赫拉克勒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此像呈青年形象,头戴花冠,赤身站立于高台,左腿屈膝微抬,体重倾侧于右腿上。他手执神杵倚靠在左臂上,右手向上弯曲放于耳旁。类似造型的大力神在在巴克特里亚国王德米特里厄斯一世(前190年~前175年在位)的钱币上可见。此外在阿富汗东南部和巴基斯坦也有这一形象的发现。

说了这么多希腊风格的展品,那么希腊在古时是什么样的呢?古希腊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欧亚大陆形势示意图

这里的希腊国家被称为“大夏”,是汉朝之时的西域古国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古希腊人称为巴克特里亚(Bactria,Bactriana),主要指阿姆河(古希腊称Oxus)以南,兴都库什山(古希腊称Paropamisus)以北地区。原始居民为伊朗人。在古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及塞琉古帝国时代,大夏都是其所属的一个郡。在希腊人统治时期,有很多希腊军人和殖民者留居此郡,他们在各处兴建坞堡,进行屯田。公元前255年,郡守狄奥多塔斯(Diodotus)向塞琉古王朝宣告独立,他割据的土地除本郡外,可能还包括阿姆河以北的索格底亚那(Sogdiana,汉称粟弋、粟特)和阿拉科西亚郡(Arachosia)的一部分。它以监市城(亦作蓝氏城,古波斯称为Zariaspa,即今阿富汗巴里黑Balkh)为都城,此城是古代中亚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区宽大,人口众多,日后阿拉伯人称之为“众城之母”(Ummvalbilad)。

大夏在欧提德姆斯(Euthydemus,前230或前225~前189)和德米特里(Demetrius,前189~前160)父子在位时期,向四方扩展疆土。北面曾一度到达费尔干纳(汉代称“大宛”);西向占有玛尔吉亚那(Margiana)及阿里亚(Aria)郡;南面囊括阿拉科西亚、德兰癸亚那(Drangiana)等郡,并跨过兴都库什山侵入帕拉帕米萨德(Parapamisadae)和南亚次大陆西北部,一时形成了庞大的希腊-大夏王国。德米特里及其将军弥南德(Menander)的南侵,曾深入到印度中部和恒河下游,此为大夏极盛时期。

公元前167年,欧克拉提德(Eucratides)受塞琉古王安条克四世(Antiochus Ⅳ,前175~前164)之命,率军西来,攻占了伊朗高原东部各郡和大夏,又越过兴都库什山占领帕拉帕米萨德,篡夺了大夏王位。公元前159或前158年,欧克拉提德死,其子黑黎欧克里(Heliocles)继位,国内纷乱,大部分领土复为安息所得,只剩下大夏本郡和索格底亚那南半部。此时,大月氏(见月氏)人从东北迁入中亚,先占有河中地区,迫使该地塞人南迁入安息及大夏。不久,约公元前140~前130年之间,大月氏又渡过阿姆河,征服了大夏。大月氏先以大夏为臣属,张骞于前128年左右抵此时,还说月氏“臣畜大夏”;可能就在张骞归国后不久,大月氏便跨过阿姆河灭亡了大夏,占颁了它的全部国土。西方的记载称此后的大月氏为吐火罗人,他们所居住的地区便逐渐通称为吐火罗,但中国却长期仍称之为大月氏。大夏王及其破落王室后裔的残余势力,则退居到喀布尔河流域和南亚次大陆各地,分成为几个小国,维持着希腊殖民者最后一点力量。

部分资料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