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18-04-15

讲座回顾|齐东方谈古代丝绸之路的现代意义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大使张骞出使西域,欲与大月氏结盟对抗匈奴,却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见到了产自四川的蜀布和邛竹杖——这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四川的先民与阿富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已跋涉千山万水,进行着早期的商贸交易。千百年来,双方通过“丝绸之路”不断展开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山水相依、情谊相连的深厚渊源。

2018年4月14日,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齐东方在成都博物馆为大家带来题为《交流的价值——古代丝绸之路的现代意义》的精彩讲座。

 

伊始,齐东方教授便指出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内涵——人类社会的交流。此次讲座,齐东方教授通过三个问题,论证了此问题。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丝绸之路”

齐东方教授指出,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丝绸之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中国早期的政治地理概念中,认为自己就是全世界的中心。而通过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中国政府之间与外国的正式往来,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打破了。从此,中国一代代使者都在寻找着东西方文明对峙当中的调解办法。

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到唐代,坚持包容开放的治国方略,试图在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矛盾漩涡中找到自己的前进方向。这个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所以,只要有不同的文化,是一定会有矛盾有冲突,但是阻挡不了人们继续交往的决心。

 

商品的魅力和东西方的碰撞

对异域物产的一种惊奇和需求,是人们最初相互了解的一个最初的诱惑。在商贸活动中,最易产生两样东西,一是公平意识,二是诚信。而这两样东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国造成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齐东方教授举了玻璃的例子,萨珊玻璃来到中国,伊斯兰玻璃的兴起,这些都在中国有所发现的。于是可以看到,玻璃传到中国之后,中国人就会通过它想象这个世界,人们在享受这个商品给我们带来生活上的满足之外,就会产生一种对另类文化了解的一种渴望。现代社会一样。外国人也是通过丝绸认识了中国,中国也是通过一些商品逐渐的认识到外国世界,这些比文献记载的更加生动。

而在西方,出现的很多中国器物与元素,也证明着,通过商品的往来,中国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模仿、借鉴、融合和创新

在最后的板块中,齐东方教授列举了一系列陶器、铜器、瓷器等证明了中外文化之间相互的模仿、借鉴等。从这些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不光是一种智慧的塑造,有的可以看到更深的背景,就是和外来文化的一种接触,最后改变了中国人过去一种非常传统的观念。用一种包容开放的心态,主动和善意地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人进行交往,这其中,更重要的是东西方文明共同的发展。

 

分享完毕后,齐东方教授还和现场的观众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从“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到讲座中的唐三彩骆驼的深度解读,再到《丝绸之路新史》中的观点辩答,现场观众的一个又一个多元提问和齐东方教授的精彩回答为讲座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