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18-10-22

“成都自然与人文讲堂”首期开讲:关注候鸟保护

为适应和满足公众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成都博物馆推出了以自然为主题的系列讲座——“成都自然与人文讲堂”,意在从自然的角度来思考人文,从人文的角度来思考自然,给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儿童全新的尝试和观念。讲座将从普及自然人文相关知识、传播生态文明观念出发,激发公众对于自然的关注,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10月20日上午10:00,“成都自然与人文讲堂”第一讲在成都博物馆学术报告厅正式开讲。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保护地委员会(WCPA)委员,四川旅游学院生态旅游研究所所长,成都观鸟会理事长,“环球自然日”青少年自然科学知识挑战赛四川赛区特邀评委沈尤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候鸟,自然的信使》讲座。

沈尤先以太阳神鸟为引,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进行探索,从鸟的特征与形态出发,提出了太阳神鸟可能是鸬鹚、火烈鸟等水鸟,这与成都的水环境密切相关。火烈鸟在成都较为罕见,具有神秘性,让人印象深刻。候鸟是在春秋两季,沿着比较固定的路线在繁殖区和越冬区迁徙的鸟类,可分为夏候鸟、冬候鸟、旅鸟和漂鸟。候鸟的迁徙是与大自然搏斗的历程,关于候鸟为什么迁徙,学术界尚未有定论,但目前学者们大多认为迁徙行为的起源与冰川有密切的联系。候鸟迁徙的路径类型有很多,最终都会形成较为固定的路径。路径主要是以海岸、山脉、河流、气流等走向为主,越冬地的选择会更多考虑当地的气候、食物、停歇和隐蔽条件。

 家燕

 白喉针尾雨燕

候鸟是自然的信使。人们很早就发现了候鸟的物候现象,他们通过自然观察,将候鸟与节气联系在一起,从而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比方说24节气中就有14个与鸟有关。每年全世界的候鸟忙碌地穿梭于世界各地,它们也把自然的信息也带向了各地。如此重要的候鸟在人类的历史中,曾被赋予很多文化内涵,以此传达着古人的精神世界。例如白鹳送子、玄鸟生商。

十年来,成都的一些栖息地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观测到的候鸟逐渐减少。此外,人类养鸟、吃鸟、非科学救助性地放生鸟也对候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候鸟的保护迫不及待,需要人们遵循三个原则:不食野生鸟类,不饲养野生鸟类,不参加非科学救助性的鸟类放生活动。讲座最后号召大家能够关注鸟的保护,共同维护自然生态。

《候鸟,自然的信使》讲座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关注,讲座开放预约后半个小时内就已告罄。讲座当天,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观众与主讲人互动密切。尤其是青少年们,他们对讲座内容充满热情,勇于提问,探索新知。观众们表示,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的自然人文类讲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