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18-05-12

汶川十年- 单霁翔:灾后文化遗产保护既是重建物质家园也是重建精神家园

 

【人物名片】

单霁翔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地震发生后,他30多次带队前往灾区,领导和指挥灾后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全国上百家文博单位倾力援助,以最大投入、最快速度、最好质量抢救修复灾区文物古迹。

【观点提要】

●灾后文化遗产保护,既是重建物质家园,也是重建精神家园

●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曾无数次发生地震灾难,但大灾之后能迅速对灾害遗址、遗迹进行完整保护的鲜有先例

●经过艰苦的灾后重建,文物保护水平得以整体提升,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旅游提升、经济发展,前所未有地发挥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功能

●国际社会对我国震后文化遗产保护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四川震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的做法和经验为全世界同行提供了重要借鉴”

 

10年前,单霁翔目睹了大灾给文化遗产带来的巨大损失,强力推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一处处坍塌的古建筑再次屹立,一座座博物馆重新开放,从气势恢宏的二王庙到古朴沧桑的藏羌村寨,众多文物古迹灾后修复重生,昭示着祖先的荣光与尊严。

虽已过去多年,那些感人的往事始终萦绕单霁翔的脑海。让他难忘的,不仅是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非凡经历,更重要的是重建过程中展现的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人文精神。

单霁翔说:“我们用事实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和力量,四川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的做法和经验,被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开创了全世界灾后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

 

 

【做法】

三个“第一时间”

尽快让文化遗产恢复生机

 

地震灾区有很多历史文化遗产,如果得不到有效保护,受到根本性破坏,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遗憾。在单霁翔看来,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既是尊重文化遗产与当地民众的情感联系、鼓舞重建家园信心的重要举措,也是一次难得的契机:“事实证明,经过艰苦努力,我们将灾后重建转化为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利契机。”

事实证明,经过艰苦努力,单霁翔带队将灾后重建转化为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利契机。通过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使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得到整体提升;通过编制科学的保护规划,合理设定功能分区,拆除与文物原生环境不相协调的建筑,整治和优化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通过将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努力使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成为发展旅游的重要基础、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重建家园的重要窗口,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

 

 

地震发生当天,国家文物局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将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做到了三个“第一时间”:

第一时间启动紧急预案,建立应急机制。国家文物局及时与地震灾区文物部门取得联系,当晚就发出做好灾后文物保护工作的紧急通知,第三天就赶赴灾区查看文物受损情况,迅速召开抗震救灾现场会,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应急部署。

第一时间实施紧急抢险,开展对口支援。国家文物局积极协调,成立了由省内外文物保护专家组成的灾后文物抢救维修保护工程专家组,负责文物抢救维修保护规划、方案技术指导、灾后损失评估,以及规划方案评审、工程预算审核等,对灾后文物抢救维修保护提出指导性意见。与此同时,全国文物系统的对口支援也相继展开。

第一时间科学编制规划,全力推动重建。震后不到两个月,国家文物局迅速组织完成了上百万字的损失调查、抢救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工作,对指导灾后文化遗产科学保护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回忆争分夺秒的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单霁翔形容“这是一次传承中华文明的全民动员,也体现了文博人责无旁贷的理想与追求”。

 

【成果】

完整保护了灾难遗址遗迹

藏羌碉楼和村寨保护修复也极具亮点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曾经发生过难以计数的地震灾难。但是地震灾难过后能够像四川这样及时对灾难遗址、遗迹进行完整保护的还鲜有先例。

震后一周,四川对北川老县城、汶川县映秀镇、绵竹市东汽汉旺厂区和都江堰虹口深溪沟等4处典型地震遗址、遗迹进行保护,并将北川老县城作为地震遗址实施整体保护、在北川建了地震遗址博物馆等纪念设施。

此外,藏羌碉楼和村寨的保护修复也极具亮点,采取了“以工代赈自救建房模式”,再举办文物维修培训班,为藏羌地区培养业务骨干,积蓄专业技术力量,整体提升了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水平。

对少数民族村寨实施的整体和系统保护,也真实、全面地保存了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的历史信息。单霁翔说:“几年后我重访萝卜寨,看到这里在恢复传统建筑形制、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当地民众已能享有现代生活,做到传统与现代、保护与使用、人文与环境等多层次的统一与协调。”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外观)

 

【价值】

四川灾后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值得全世界的同行借鉴

 

四川灾后文物保护与重建,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245个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项目全面完成,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回顾震后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做法,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攻坚克难、敢于担当。震后第三天,四川省文物部门就迅速上报了首份翔实的灾情报告,为国家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是精心组织、科学指挥。将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发展,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作为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的根本宗旨。

三是心系灾区、情系灾区。全国文物系统和对口支援单位汇集成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

 

 

谈到灾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单霁翔觉得其中也有许多极其珍贵的启示:抗震救灾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检阅和展示了这些年来基础工作的成效。

地震灾害中,绵阳博物馆的文物中心库房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从2004年起开展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试点,2007年建成了具有高抗震性能的区域性文物中心库房,集中保管全市的部分珍贵文物。没想到一年后就发挥了作用,馆藏的文物几乎没有任何损坏。

 

 

国际社会对我国震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也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四川震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取得巨大成功,其做法和经验值得全世界的同行借鉴与学习。”

10年后的今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通过恢复重建,四川呈现的蓬勃生机,这与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取得的优异成绩密不可分。衷心希望全国广大文物保护工作者能把汶川地震灾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切实运用到全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

 

【展望】

让博物馆成为文化绿洲

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让灿烂的传统文化融入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使我们的未来能够更有前进的方向,也更加有文化底蕴,这需要考古学家、文物工作者、博物馆人员的共同努力。让艰深而古老的遗产变成今天人们能够读懂、能够和生活有联系的内容。故宫博物院也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让博物馆努力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文化绿洲,也可以完成和公众的情感对接。5·12地震时,金沙遗址博物馆、武侯祠等文博单位在第一时间打开大门,开放绿地和广场,为市民提供紧急避难场所和基本生活需求。那一刻,博物馆与民众心贴心,人们感受到公共文化机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守护与重建精神文明家园,提供最好的文化服务,是博物馆共同的心声。同时,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力量的传递,打破了文化传递的时空间隔。在成博开馆大展《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中,是故宫博物院与成都博物馆的首次牵手,更是故宫博物院对成都博物馆这个年轻博物馆的鼎力支持。这是时隔三十多年后故宫展第一次来到成都,也是故宫博物院首次在国内举行如此大规模的帝王综合主题展。这场因观众热情而提前两小时开放的展览,在开馆前三天时间就迎来近9万人。

 

 

同时,故宫博物院带来的大热文创产品,不仅让成都人民一饱眼福,还能“有所得”。“让文物活起来”,“文创+创意”,深挖出文物的内涵,凝练成精美的产品,让博物馆真真切切融入到公众的社会生活之中,更充分显露出当下 “小文创”带动大文化的新气象。

 

 

成都博物馆新馆承担着连接成都过去、现在与未来,并沟通成都与外部广阔世界的重要使命。作为成博新馆开馆以来首场重磅特展,《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也为成博用优质充实的展览内容、创新多元的展陈设计,力争为成都市民传播最好的文化信息开了个好头。

 

 

回首10年

那些最幸福最温暖最亲切的时光

 

无论是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还是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单霁翔有一个习惯一直没变:喜欢穿布鞋。

他说布鞋脚感舒适,实际上方便了寻访古迹。2008年5月19日,单霁翔就是穿着一双黑色粗布鞋在灾区马不停蹄考察灾情。他带头穿过倒塌的二王庙古建筑群,爬上损毁严重的窦团山云岩寺,在崎岖山路上可以把年轻人甩在后面。曾经十多次和单霁翔见面的都江堰文物局工作人员,记忆最深的仍然是他那双满是尘土的布鞋。

他说在灾区忙碌一天吃一碗3元钱的豆腐脑的时候最幸福,与基层文物工作者每次相见和告别的拥抱最温暖,穿一双布鞋走遍灾区古迹最亲切。他说只有深入到文物受损最严重的地区,才能对受损文化遗产了如指掌,也因此对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紧迫性、重要性感受最深,心急如焚,这直接促成了全国政协多个提案的提出,也推动了举全国文博之力援助四川灾区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付诸实施,因此,四川今天文化遗产之美,是四川也是全国文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弹指10年。已转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依然于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梳理出2万多字的《抗震救灾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回顾》。

10年回首的价值正如文中所言:抗震救灾中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所展现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凝聚力,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诠释。

 

文:川报观察记者 吴晓铃

有部分删改

部分图据:川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