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19-05-15

民以食为天 看餐桌上的活色生香

2019年4月30日,《食为天——餐桌上的文化之旅》在成都博物馆三层坡道展厅开始预展。展览展出了130件(套)来自广东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洛阳博物馆等9家国内博物馆文物,它们与成都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精品共同展现中国饮食文化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的发展脉络,并着重表现各个历史时期饮食文化所体现出的中外文明交流与互鉴。

展览将持续到6月9日,全程免费向观众开放。

煮酒论道 川人好滋味

饮食之道,源远流长,食物资源的开发、食物加工技术的进步,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人类文明的雄厚根基。展览围绕饮食文化这一主题精选出与之相关的展品,不仅梳理了中华饮食的发展沿革,更通过件件精美珍贵的文物,展示出古代四川富饶繁华的天府盛景。

四川自古多佳酿,蜀人不但好酒,而且善于酿酒。《华阳国志·蜀志》称“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醴。”随着西南各族的统一和丝绸之路的畅通,成都酒业蓬勃兴盛。到了唐代,酒文化更是空前繁盛。诗人李商隐有诗“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成都博物馆藏的髹漆陶罐就是一件酒器,这件西汉的文物盖顶上刻有“桃”、“酒”等文字,现在依然清晰可辨。酒在给川人带来大量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蜀中饮食增添了别样的滋味。而一尊陶庖厨俑则生动再现了古人料理食物的场景。陶俑跪坐于地,身前置有俎案,俎案上摆放着动物食材。陶俑右手似持物,左手虚按,上身微微前倾,似乎正准备处理眼前的肉品。

 陶庖厨俑

有酒有菜怎能独享,在一块宴饮叙谈画像砖上,就生动记录了蜀人欢愉饮酒聚会的模样。整个宴饮场面共七人,环绕几案、盂等宴饮器皿席地而坐。七人均头戴冠帽,身穿广袖长服。宴饮图上部有三人,左侧一人捧盘,右边一人举杯,向中间者敬食。下部四人相向而坐,手举耳杯对饮。蜀人“好滋味、尚辛香”,喜爱宴饮娱游的形象顿时鲜明起来,乐观开朗、闲适悠然的生活态度也随之跃然石上。

 宴饮叙谈画像砖

南来北往 多元文化交融

自秦汉以来,中国饮食文化即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向外传播,对东南亚及西亚各国的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外来作物、调味品及食品制作方式的传入也极大的丰富了中国人的餐桌。居于天府之国中心区域的成都既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亦是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又通过南丝路或长江流域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以海纳百川之态聚八方食材,博采众长,在成就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川菜”的同时,也将不同的饮食文化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展览中,一尊出土于邛窑遗址的唐代胡人抱角杯格外精美夺目。胡人头戴软帽,神情愉悦,双手抱犀角形杯,单腿下跪。犀角形杯下半部有刻划花纹,上半部则以釉下褐绿双彩花草纹装饰。这件文物证明了位于四川盆地的邛窑在当时已经深受西域风格影响。而另一件清代康熙年间出口欧洲的青花矾红描金花卉纹瓷碗则见证了古代中国与日本争夺欧洲瓷器市场的商战历史。瓷碗盘口、碗心、圈足均饰花纹,碗腹饰锦地八开光,内有古堡纹、花卉纹,是一件伊万里风格的瓷器。十七世纪末,中国政局、海禁限制了瓷器外销,欧洲市场便开始大量进口日本瓷器,其中有田烧瓷器最受欢迎,因其多从伊万里港口出海,又被称为伊万里瓷器。清代中国海禁解除,外销瓷重新崛起,开始根据市场需要模仿伊万里瓷器风格生产瓷器,由于从工艺、产量、价格和创意上都优于日本,很快就取代日本伊万里瓷器。

 胡人抱角杯

食美寻香 成都熊猫亚洲美食节即将开幕

本次展览不仅是成都博物馆精心为观众奉上的一道文化大餐,更是“成都熊猫亚洲美食节”的配套展览之一。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促进亚洲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央定于2019年5月在北京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同时安排成都市举办大会配套活动——亚洲美食节。本次美食节由中宣部、国家文旅部指导,成都市政府主办,于5月15日-22日期间,在全市铺开多项精彩纷呈的活动。活动以“食美寻香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为主题,突出国际性、文化性、大众性,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天府文化,推动亚洲多元文明对话。

民以食为天,美食文化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美食体现着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直通人心的魅力,与其他文化产品相比,更具有大众性、亲和力、感染力。亚洲美食节在成都举行,也体现了成都川菜美食文化的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自5月15日起至5月22日,美食节的众多项目都将一一亮相,除《食为天——餐桌上的文化之旅》展览外,《中国美食(菜谱)文献展》《“眼睛跟着舌尖走”中国(成都)国际美食全球摄影展》等多个美食节配套展览也将在成都博物馆展出,更有不少妙趣横生的精彩活动等待你的参与!

成都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美食之都”称号的7座城市之一,作为成都文化名片的成都博物馆,将在这次展览中深度萃取成都美食历史,通过对天府之国饮食文化亮点与特点的展示,凸显天府饮食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饮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通过静态的展览与动态的活动,增进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一起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天府文化,推动亚洲多元文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