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19-12-14

喧然名都会丨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转眼,2019年已经接近尾声了。12月是一年的终点,人们将过去一年的经历埋在12月的白雪下,也将新一年的愿望种在12月尚未解冻的泥土里。

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形式,千百年间,中国人将自己的愿望用红底黑字书写出来,贴在门边,表达美好祝愿,也表达生生不息的希望。新年新气象,王安石的诗里也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春联的习俗在成都由来已久了,唐宋时期的成都市井热闹繁荣,春联也逐渐走进千家万户。那么,以前的对联是什么样的呢?

桃符辟邪

桃符被认为是春联的前身。《后汉书·礼仪志》对桃符的记载为:“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止恶气。”在这之前,桃木已被用于辟邪。人们将桃枝插在门上,后来改用桃板,古代人们通常在新年到来之时,将神荼、郁垒二神的画像画在桃木板上。相传,神荼、郁垒是东海度朔山桃树下的二神,能将百鬼捉住,喂食老虎。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王安石的“总把新桃换旧符”,指的就是神荼、郁垒的桃符。

第一副春联

目前,学界认为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是公元964年后蜀王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即新年享受着先人们的遗泽,希望新年春意常在。

孟昶是后蜀开国国君孟知祥的第三个儿子,懒理朝政,但很有文才。他原本请学士辛寅逊在寝门边的桃符上题写文字,写完后觉得不工整,索性自己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两句。

对联写于964年除夕日,原本被称作“题桃符”,因在新春时节张挂,所以又称春联。到了宋代,对联的载体从桃木板到楹柱,再到红色纸张,慢慢演变成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样子。《风俗通》写道:“桃梗者更也,岁终更始,受介祉也。……后世则易以红纸,而书吉祥语于其上。”

但好景不长,在孟昶写下对联后的第二年,后蜀即战败归降北宋。

人头熙攘桃符市

到了宋代,成都市井繁华,按照一年内的时节变化,每月都有集市贩卖季节性产品。据《成都古今记》的记载,一年内成都的集市大致为: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桃符市在十二月开放,元旦时人们互相庆贺新年时即闭市,兜售的物品除了桃符外,还有春牌、成都周边的年画等。精妙的对联在民间广泛流传,也常常通过书法艺术表达出来,昭示在名胜古迹和大庭广众。

到了明代,朱元璋命令公卿士庶除夕时必须在大门上贴春联一首,这一习俗习惯逐渐蔓延到全国。

对联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不仅仅是新春祝福,还有寿联、婚联、名胜联、殿堂联、谐联、巧联、讽联和挽联等,衷心的祝福、热切的希望、深刻的缅怀、诙谐的打趣都成为文章;90年代初的电视剧《联林珍奇》也是有趣的对联故事……一切的一切,让贴对联的习俗从扎根中国已成长为参天大树。那么,回到正题,很快到新年了,你家的对联安排上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