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19-12-19

2019年“成都自然与人文讲堂”结课了!

2019年,成都博物馆开设了“成都自然与人文讲堂”系列讲座,以传播自然人文知识、弘扬区域自然人文文化为目的,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儿童普及自然历史、人文生态、博物学、生态哲学、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以达到传递生态文明观,建设和谐家园的美好愿景。在这一年中,此讲堂共开设了15场讲座,为各年龄段的观众带去了异彩纷呈的自然科普知识。

1月10日,新年第一场讲座由《蜀山之王》观影会拉开序幕。自然纪录片《蜀山之王》讲述了四川境内最高峰——贡嘎山的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故事。人们耳熟能翔的金丝猴、雪豹、玉兰等等动植物,在自然状态下顽强生长的动人姿态,让大部分第一次看到四川本土生态纪录片的观众极为震撼。有很多观众从此就成为了“铁粉”,只要看到“成都自然与人文讲堂”就报名参加,在这一年收获了很多新鲜知识。

《蜀山之王》宣传图(图自:西南山地)

2月24日,成都动物园副园长陈红卫研究员带着她的新作《带你去科考——动物探秘》,和成都博物馆的观众一同分享了她的科考之路。无论是“雪人”的故事还是“羚牛”的故事,都深深地吸引着观众。陈老师还邀请小观众们积极参与“任务”,完成者获得了陈老师的赠书!!

陈红卫讲座现场

3月3日,亚洲动物基金的动物福利总监大卫·尼尔先生带来了一场《神奇的动物——关于猪的一切》,让大家重新认识“猪”这个我们非常熟悉但了解甚少的物种。尼尔先生在科学研究中观察猪的心智能力、交际性质,以及感受疼痛、愉悦、恐惧和快乐的能力。它们像人类一样,拥有感觉和情绪体验,既能感受生理与心理上的痛苦,也能感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康乐。这堂讲座让在场的观众都大开眼界,加深了对猪的认识。

大卫讲座现场

4月14日,正值四川省暨成都市第三十八届“爱鸟周”活动之际,成都观鸟会理事长沈尤主讲了《爱鸟,远观还是近玩》讲座。他从近年来成都本地观测到的鸟类及其种类、数量变化入手,探讨了在自然生态受到人类日益影响以及人们生态环境价值观转变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途径和态度来表达对飞鸟的热爱。前来参加讲座的爱鸟观众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正确打开“爱鸟”的方式。

沈尤 讲座现场

5月12日下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所长艾莲研究员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博物学与博物写作》的精彩讲座。讲座从博物学的概念与发展历程出发,向观众分析和介绍了什么是博物学以及博物写作的特点和代表著作,包括作家阿来的散文、小说等作品中的博物情怀的具体表现等。讲座让观众们了解博物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唤起了大家对博物学的重视。

博物学涵盖的范围(图自:艾莲)

博物学既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同时又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我们应当用诗意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环境,关注人和自然、人和地理的关系,了解人类的需求、社会的变化是怎样影响自然和人们生活的。尊重自然也尊重我们自己的未来。

讲座后观众与艾莲研究员交流

6月28日,厦门大学环境科学博士刘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题为《潮间带的秘密》的精彩讲座。讲座以亲子互动为主,从孩子们的角度、用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语言介绍了潮间带的概念、潮间带中的各种动植物和潮间带的作用及保护三个方面,激发了在场观众探索的兴趣与热情。

刘毅讲座现场

9月15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罗鹏研究员为观众带来《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论文化与生态系统管理》的讲座,以亚马孙热带雨林大火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外不同民族和不同自然、文化背景下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基于理性和责任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罗鹏研究员讲述文化与生态系统管理的知识

讲座的后半段,罗鹏研究员与本次讲座嘉宾成都观鸟会理事长沈尤、成都康华社区发展中心主任巫嘉伟和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执行主任赵璐共同探讨了关于我们身边的环境和生态保护相关问题。本次讲座首次加入嘉宾沙龙互动环节,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许多观众表示沙龙互动形式新颖,与多领域专家直接对话,能够获得更多新的看问题的角度和视野,并希望将这种方式持续进行下去。

沙龙现场

9月28日,成都鸟类研究领域知名的专家朱磊博士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四分之三的成都:鸟儿,在告诉我们什么》。他以在城市环境中生活着的鸟类为切入点,就城市野生动物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详细介绍了在成都市近一个世纪以来对鸟类的观测和记录,探讨了其数量变迁的原因、影响因素和保护之道。

朱磊展示成都市辖区的卫星地图(2019年)

讲座的后半段,朱博士与其他三位嘉宾——成都观鸟会理事长沈尤、成都动物园科教部部长胡彦,以及成都博物馆自然部副主任周询,从各自的工作领域和不同角度进行了分享,并回答了现场观众提出的问题。大家讨论了夜鹰救助的案例、动物园的研究保护和教育职责、城市中流浪猫的喂食现象以及培养观鸟的兴趣等,观众们对如何对待城市中的野生和家养动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沙龙环节的嘉宾讨论及观众互动

10月20日,在非洲生活了14年,并且在坦桑尼亚盖伦塞蒂国家公园工作了10年的非洲动物研究专家陈见星先生(网名“非洲的青山”)带来了一场由非洲动物多样性为主题的讲座——《和“大猫”共同生活的日子》。 

陈见星讲述坦桑尼亚盖伦塞蒂国家公园的情况

陈见星以非洲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为引,与观众分享在这里生活和观察的所见所闻,带领大家深入了解野性非洲的点点滴滴。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地观察,辅以其拍摄的照片,描绘了一个不一样的非洲。

本次讲座加深了大家对“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中非洲动物的认识,同时也更新了他们对有蹄类食草动物、大型猫科动物的认知。

自1月10日,成都博物馆首次进行《蜀山之王》观影会,我们就了解到了观众们对于了解身边的自然生态有着极为强烈的需求。《秘境王朗》纪录片一出来,我们第一时间(10月24日)就邀请观众来观影,再一次引起了观众们的强烈关注,想要前来的观众远远超过了我们的场地容量,有许多观众在后台留言遗憾。

《秘境王朗》宣传图(图据:西南山地)

于是,我们又于11月2日组织了第二场观影分享会——《从“秘境王朗”看中国西南山地的生物多样性》,这次内容更加丰富,除了观影以外,观众与专家们还一起交流了有关中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的话题。

《秘境王朗》影片以大熊猫的生存为线索,以王朗的生物多样性为主题,向观众们讲述其中生动而有趣的故事。该片通过航拍、微观等不同的拍摄视角完整展现岷山山脉最原始的自然风貌和王朗最壮观的景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摄制组使用国内领先的4k级自动触发相机,获得了大量一手的野生大熊猫和川金丝猴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珍贵影像资料。

 

《秘境王朗》观影会和讲座现场

11月17日,85岁高龄的英国著名动物学家珍·古道尔博士应邀举行了以《人与自然:和谐与未来》的讲座。这与成都博物馆的“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的主旨不谋而合。

古道尔博士讲座现场(图:李丹)

珍·古道尔博士(Dr. Jane Goodall)是世界著名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和保育人士,致力于野生动物的研究、教育和保护。出生于英国伦敦的她在26岁时前往非洲的原始森林里研究黑猩猩;20世纪60年代,她通过对黑猩猩的密切观察,发现野外黑猩猩能制作并使用工具,这一发现重新定义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人类自己却正在以各种方式破坏它:气候变暖,物种灭绝,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土壤和水正在遭受严重的污染。她号召青少年行动起来,为环境、动物和人类带来改变。“根与芽”用一系列以创新理念设计的环保公益项目,为青少年提供参与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的机会和资源,提高他们组织和参与公益活动的能力,开拓他们的眼界和思路,帮助他们了解环境问题的迫切性和复杂性、寻求根本性和决定性的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们从多个领域积极参与乃至引领环境保护事业。

珍·古道尔与观众互动(图:李丹)

讲座最后,成都的观众也纷纷与她进行了互动,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摆脱电子产品而亲近自然、如何应对未来人工智能的挑战等方面与珍博士进行了交流。

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黎耕博士带来了一场“刷新”大家认知的讲座。黎耕博士从天文学专业的角度深度解析了“时间”的问题,考古中的有关天文的遗址——陶寺遗址,以及史书中对“超新星”的记载等。这些知识对大多数观众而言几乎是第一次接触,大家纷纷表示这场讲座改变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且希望能够多开设像天文学史这样有关科技史的讲座。

黎耕博士提问“时间是什么?”

12月7日,风趣而又知识面广的“山猫”张涛老师带来了一场《趣味动植物》的讲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张涛常年工作在深山中的四川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藏在深山无人知”,但他的事迹早就在《人民日报》等媒体所报道,他带领孩子们在自然中探索,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

 

“山猫”张涛讲座现场以及给小“粉丝”签名

12月8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中国国家协调员刘怡女士给公众带来了一场名为《通向自然圣境之路:与大地同在的生态伦理》的讲座。她认为,生态保护需要很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如科学、政治、法律政策、传统和自然知识甚至宗教都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只要大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稍微转变一下观念,就能建立一个很好人与自然相处的模式,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让我们的未来更美好!

 

刘怡讲座现场

从春天到冬天,“成都自然与人文讲堂”持续火爆,每场讲座上座率都非常高,观众互动也非常踊跃。可以看出,观众对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话题非常感兴趣,而我们精心遴选的话题以及邀请的专家,让大家受益匪浅。明年,我们将更为精心的策划相关讲座,采用更加新颖和有趣的形式,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自然和人文思想的滋养。

从春天到冬天,观众们热情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