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20-04-04

清明丨在缅怀中前行

 在这个有些特殊的清明,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4月4日上午10点,全民默哀,车船鸣笛。慎终追远,感怀过往,期许未来。这个清明,在致敬英雄、悼念逝者的同时,也给人们注入继续前行的勇气与信心,鼓励着我们珍惜生活,不负韶华。

清明,是一场共同的记忆

清明节,最初是一个重要的农事节气,后来,上巳节、寒食节的祭祀扫墓等习俗汇入清明,才形成了扫墓祭祖的传统。根据《唐会要·休假》记载,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宋代则规定,从“寒食”到“清明”,“太学”放假三天,“武学”放假一天,以便回家扫墓祭祀,拜祭先祖。李劼人所著《死水微澜》中描写的成都私塾在清朝末年仍然保持着这一习俗。对小说里的“我”而言,这是难得的体验,不但私塾放假,可以“三天不读书,而且还要跑到乡下坟园去过两夜。”全家人祭祖供饭,上香烧纸,磕头礼拜,以祭祖先之灵。林如稷《故乡的唱道情者》里也写道,快到清明节时,绵绵细雨已停止,天气晴和,“我”与家里人一起准备了三牲褚帛去乡间扫墓,那时候,扫墓的人很多,散落在农郊旷野之上,呈现出一片笼罩着淡淡哀意的繁景。

0002.jpg

春日里的草长莺飞,冲淡了人们的哀思,增添了几分勃勃的生机,我们缅怀先祖,回望来路,在共同的记忆里珍惜当下的生活。

清明,是对未来的期许

除了扫墓祭祀,踏春也是清明节的传统之一。成都博物馆民俗展厅艺术地还原了清明前后成都人举办花会的场景。

0004.jpg

成都博物馆基本陈列·民俗展厅

花会起源于唐宋,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在成都青羊宫举行,一直持续到四月才结束。民国时期,四川成立劝业道,当时的主管周善培利用成都人每年春季在浣花溪一带郊游的传统风俗,把“振兴实业”和“春日游乐”结合起来,利用花会场合举办全省性劝业会,即全省商品工艺品展销会,让各县商家来展销商品,花会成为集文化、商业、娱乐为一体的春游活动。乐观豁达的成都人在抒怀心情的同时,也切实地利用这个机会,努力经营自己的生活。

0005.jpg

成都博物馆基本陈列·民俗展厅

在漫长历史中,清明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它既饱含着对故去之人的追忆,也寄托着对新一年的期盼。

“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在细雨中怀思追远,在春风里展望未来。

参考资料:

《文学作品中的成都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