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20-07-05

讲座回顾丨百年瓷海之战,一场“双赢”的良性竞争

瓷,曾是中国的名片,在行销世界的过程中,它既承载了中国文化,也浓缩了世界风情。中日瓷器交流是中外陶瓷交流的重要内容,但其过程并非想象中平坦,交流与竞争并存,在瓷业的消长进退之中,亦可窥见中日瓷业的历史境遇。

在成都博物馆2020首展“竞妍:清代中日伊万里瓷器特展”开幕的第二天,7月4日下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熊寰为观众带来了展览首场专题讲座《瓷海争锋:中日古瓷的竞争与互鉴》。

肥前瓷器

日本的“景德镇”

为了让大家对中日瓷器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基本的概念,熊老师首先为观众厘清了日本瓷器产生的地点和时间。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指出伊万里瓷并非是仅仅产自伊万里地区,而是最初瓷器从伊万里港口运输出海,才被冠以伊万里之名。实际上,广义的伊万里可以称为“肥前瓷器”,包括有田瓷器、波佐见瓷器和平户瓷器等周边瓷业在内,在江户时代,它是日本唯一长期持续生产瓷器的地区,也是日本“最大的瓷器生产基地”以及“日本制瓷业的中心”。

1.png

“肥前瓷器”地区

而从时间上来说,传统上认为,根据文献记载,朝鲜陶工李参平在庆长之役中被锅岛军带回日本,在有田找到了瓷石矿,并在白川天狗谷建窑,于1616年成功烧制出了日本最早的瓷器,李参平因此被誉为日本的“陶祖”。不过,根据系统性的考古发掘,这更像是一个纪念性时刻,准确地说,1610年代是日本瓷器的产生时期,日本从此正式开启了陶瓷制作及远销海外的道路。

瓷海争锋

 在交流与碰撞中绽放光芒

在明确了“伊万里”的概念后,熊老师以肥前瓷器与景德镇瓷器为代表,对中日两国的瓷器之间的相互影响、竞争与交流进行了梳理。他以两国百年间的历史发展为背景,结合大量史料、瓷器图片与精确的数据,向观众展示了这场瓷海争锋的惊心动魄,分析了不同阶段双方瓷器质量和销量差异的原因,也从中解读出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从1650年代到1690年代,中国瓷业因连年战乱而停滞不前,海禁政策又严重影响了海外贸易。而此时,无法采购到景德镇瓷器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了补充货源,将橄榄枝抛向了日本。日本瓷业趁虚占优,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响,从模仿转向原创,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柿右卫门是这一时期日本瓷器的代表性品种。

2.png

柿右卫门

1690年代-1750年代,康熙年间,朝野安稳,瓷业迅速恢复,重新回到国际视野。这次,面对颇受欧洲欢迎的伊万里瓷,中国工匠们没有默守陈规,而是迅速摸透了它们的特色及工艺,并进行了艺术和技术上的改良。于是,质量好,价格低,不易碎,产量也高的中国伊万里迅速实现了超越,取代了日本瓷器在国际上的鼎盛优势。

3.jpg

青花矾红彩描金折扇花卉纹瓜棱盖罐

日本有田地区生产

东莞展览馆藏

在这场百年竞争中,日本瓷业迅速崛起,无论是风格还是技术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魅力;而中国瓷业面对强有力的竞争,虚心学习,不断追求卓越,为世界贡献了美轮美奂的瓷器艺术。一衣带水的两个国家,通过相互的学习、交流与碰撞,共同在瓷器史书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4.jpg

讲座结束后,现场观众踊跃提问,展开了关于瓷器乃至中日文化、艺术的延伸讨论,让这场讲座更加精彩。本次讲座是“竞妍:清代中日伊万里瓷器特展”的首场讲座,在不久的未来,我们还将配合展览推出一系列精彩的学术活动和文化体验活动,请各位观众持续关注成博,及时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