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19-06-06

成都“萌兽”在成博?馆长李明斌:这头天府石犀,大有来头

 6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遗产日文博活动主题是“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口号是“确认过眼神 我是文物守护人”;今年遗产日非遗活动主题为“非遗保护,中国实践”,倡导“见人见物见生活”。
       成都,有哪些馆藏国宝级文物?
       它们,经历了怎样的前世今生?
       昨日(6月5日)起,红星新闻文体频道特别策划“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解密成都镇馆之宝”系列报道,不仅是让这些珍稀文物“活”起来开口说话,更因它们是检验你是否来过成都的重要证据!
       受红星新闻文体频道特邀,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谢辉、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成都博物馆馆长李明斌、成都永陵博物馆馆长彭建平、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志成等人,将首次集结于红星新闻,为你揭开镇馆之宝的神秘面纱。更难得的是,事务繁忙的他们,将以“红星新闻特约讲解员”身份,讲述他们守护的这些“潜伏”在成都各个博物馆内的国宝传奇。
       【馆长荐宝】第二期:石犀、经穴漆人
       李明斌(红星新闻特约讲解员、成都博物馆馆长)


李明斌

       位于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西侧的成都博物馆,属于新馆。原成都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藏品总数近20万件,藏品远至新石器时代,类型涵盖青铜器、金银器、画像砖、石刻、陶瓷器、书画、家具、皮影、木偶、道场画、面具、木雕等。
       在成都博物馆的展厅内,有一个“萌兽”最为抢眼。其实,成都人都不陌生,“它就是天府广场挖出来的那头萌牛!”
       殊不知,天府石犀外表呆萌,可是大有来头。而且与石犀地位不相上下的还有一位叫“经穴漆人”的“小人物”,看照片就可以知道,他们都是“呆萌系”的。
       本期【馆长荐宝】特邀讲解员——成都博物馆馆长李明斌,为你揭秘成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石犀”和“漆人”,到底有何不同?
       1.这头石犀牛,沉睡了两千多年
       它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蜀志》中有关蜀守李冰作石犀治水的记载。
       最近一次唤醒它的日子,是2013年1月8日。
       这一天,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成都天府广场钟楼下挖出它的时候,它的耳朵、眼睛、下颔和鼻子仍然清晰可辨,局部装饰卷云图案,四肢短粗,身体浑圆,造型极萌。长3.3米,宽1.2米,高1.7米,重达8.5吨。


石犀

       石犀作站立状,双目直视前方,刻有较清晰的五官特征,躯干丰满壮实,四肢粗短,下颌及前肢躯干部雕刻卷云纹,左侧臀部刻有文字,未辨识。
       这天,石犀埋藏在西晋地层以下。
       其实,它最早埋于秦朝、最晚埋于西晋,但它的制作年代早于西晋。由整块红砂岩雕刻而成,是目前成都市区出土的最早最大的圆雕石刻,具有极高的考古与艺术研究价值。
       有人推测应该是人为埋藏,和当时朝代更替有关。
       最早发现石犀的时间是在1973年,天府广场钟楼挖地基时就发现它了。曾经“重见天日”的它由于种种原因被回填,这一睡又是几十年,直到2013年1月8日,它在成都市天府广场旁东北侧的四川大剧院工地被发掘出来。
       从目前保存状况来看,石犀的保护效果非常理想。除石犀左侧屁股及左侧腹部处因当年施工打桩轻微受损外,石兽十分完整。有意思的是,为达到脱盐目的,专家们利用超纯水机每日为石犀做“面膜”,让其身体里面的盐分全部被置换出来,表面已经恢复到最初的红砂岩本色。
       它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蜀志》中有关蜀守李冰作石犀治水的记载。《蜀王本纪》说:“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压)水精;因曰犀牛里。”《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石犀所代表的犀牛,在古蜀文化中长期被视为神兽。古蜀文化中也有神犀、神牛的种种传说,《风俗通》中有李冰化作苍牛与水神斗的传说。
       这尊石犀是否就是李冰所建造的五头石犀之一还需进一步考证,不过它应当与李冰治水时建造的石犀是一个体系的,兼具水则(古代衡量水位的水尺)和镇水神兽的功能,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和艺术价值。
       2.这个小人,仅14厘米高的文物明星
       这个经穴漆人足以证实,早在2000多年前,成都的医学已经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
       成博内还有一个呆萌的小人,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经穴漆人。这个“小人物”仅高14厘米,但却是成都博物馆的文物明星,也是最小的镇馆之宝。


经穴漆人

       经穴漆人来自西汉,于2013年出土于天回镇老官山汉墓,裸身直立,五官清晰,手臂垂直放于两侧,手五指并齐,掌心向前,双脚呈一字站立。通体髹黑漆,表面用白色和红色细线描绘的经络线条清晰可见,并刻以圆点标示穴位,能够辨认的穴位有117个,在不同部位还阴刻“心”、“肺”、“肾”、“盆”等线刻小字。漆人虽小,却展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对经脉针灸理论的认识,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医疗水平。
       究竟有没有武侠小说中“任督二脉”“葵花点穴手”我们不知道,但这个经穴漆人足以证实,早在2000多年前,成都的医学已经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
       老官山汉墓中伴随经穴漆人出土的,还有医书竹简,可以说,老官山医简极有可能是早已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这批医简的发现,不仅使成都地区成为我国一处重要的汉代简牍发现地,更为研究汉代医经的成书提供了新史料。
       今天仅说说成都博物馆的代表性镇馆之宝,欢迎广大市民观众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访。<转载自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