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19-05-23

活跃的文化中枢

 “过去我们谈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更多强调它的‘经济GDP’,现在‘文化GDP’已越来越重要。好的博物馆能把一个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出来,成为整个城市综合形象的窗口和名片。”

   

      2019年1月23日,观众在“宫里过大年”数字沉浸体验展“冰嬉乐园”部分参观体验(刘宪国 / 摄)

      2019年农历大年初三,新华社一篇题为《热情观众“叫醒”休假中的博物馆》的报道,让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生发了诸多感慨。
      事情是这样的:大年初一本是成都博物馆按惯例闭馆的日子,且早已提前公告,但上午仍有不少市民和游客在博物馆门口徘徊。见此情景,成都博物馆临时决定:开馆!
      安保、咨询、寄存等7个部门的29位工作人员在90分钟内全部“归队”。
      下午1点,成都博物馆迎来了己亥年的首批观众。当天入馆观众近4000名。闭馆时间延至晚8点。
      “大年初一公众在众多休闲选择中走进博物馆,而博物馆也迅捷地积极回应社会的这种需求。这是一种令人鼓舞的、积极的、双向的互动。作为一个博物馆人,我真的很高兴。”安来顺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已从高冷的象牙塔中走下来,变得更加有温度、接地气,有了更多的人文情怀。它们正在逐步跳出自己的小圈子,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之中,融入到我们这个时代之中。”
城市的文化盛宴
      “传统观念中,博物馆是一座建筑、一个收藏机构;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博物馆已从重点关注文物藏品变为更多地关注自身存在的价值、社会作用、外部联系和博物馆的发展环境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如此介绍。
      社会公众对博物馆新角色的认知,来自于后者带来的一次次文化盛宴。
      201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全卷展出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引发观众争相观展,很多人提前数小时排队等候,故宫博物院大门一开,上千人跑步冲向武英殿,其中不乏拉着行李箱从火车站直接而来的“国宝粉”,这一情形被媒体和网友称为“故宫跑”。
      2016年,南京博物院推出“博物馆奇妙夜”活动。这是南京博物院建院80 多年来第一次夜间‘不打烊’,对公众开放到晚上9 点。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介绍,“天黑之后,5000 多人夜游南博”。
      2018年,上海博物馆因一场“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刷爆朋友圈。展览开幕以来,观众纷至沓来,堪比参观世博会。当时,“排队攻略”成为热搜,“如果带娃排队,建议带好书、水、小画板……最好带个简易小板凳。”
      这些现象级文化事件不仅为所在城市带来勃勃生机,也带来了文化热效应,经过媒体的传播与发酵后,激起了更广泛的关注。
      “故宫跑”“上博跑”还只是单个场馆、单场重量级展览带来的热门事件,到了己亥年,“博物馆里过大年”则已成为诸多城市的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在春节假期安排中,给博物馆留了一席之地,因此造就出一种新的“年俗”。
      故宫以“贺岁迎祥”为主题,通过文物展览和实景体验,邀请民众“紫禁城里过大年”。正月初一至初六,每日8万张门票早早售罄,刷新了淡季客流纪录。
      一街之隔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春节期间涌入36万人。除举办各种精彩展览外,国博还邀请了书法艺术家现场为观众写“福”字和春联。
      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消息,2019年春节期间,全国数千家博物馆推出上万场精彩活动。陕西全省博物馆春节参观人次达1196万;浙江全省300多家博物馆举办各类展览702个,开展活动1247场,接待观众403万人次;吉林全省110家博物馆开展各项活动1337场次……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游客在2019年春节期间参观博物馆的比例高达40.5%。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相关负责人认为,“这既反映了人民群众节日休闲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也体现出博物馆日益走入百姓日常生活、成为公众文化生活的必需品。”
为一个馆赴一座城
      最近两年,每逢节假日,故宫文华殿内的清朝“各种釉彩大瓶”前总是人流涌动,很多中小学生拉着家长的手,指名要看这件被戏称为“乾隆皇帝农家乐审美象征”的瓷母;同样,在湖北省博物馆,慕名前来看越王勾践剑的观众也络绎不绝……
      这些文物受到追捧,与博物馆牵手央视打造《国家宝藏》功不可没。
      2017年12月,《国家宝藏》第一季在央视开播,九位馆长携27件国宝联袂出镜,并邀请梁家辉、李晨、段奕宏等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明星演绎加高科技的呈现方式轻松欢快、通俗易懂,迅速征服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心,节目中出现的“各种釉彩大瓶”、杜虎符、越王勾践剑等文物也成为新一代“网红”。
      第三期节目展示了河南博物院的三件镇馆之宝——贾湖骨笛、云纹铜禁、妇好鸮尊。自2017年12月17日节目播出后,河南博物院日观众量从3000~5000人上升为7000~8000人,2018年春节期间最高达到了单日16000人。“很多人都是冲着那三件镇馆之宝来的。”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
      “此生不悔入华夏,立志每一个博物馆都要去打卡。”有观众看了节目后,表达了这样的心声。
      博物馆与传媒联手后,博物馆旅游迅速走红,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的现象越来越多。
      《国家宝藏》开播一个月后,携程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博物馆”这个关键词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骤然上升了50%,不少亲子游项目把目光投向“寻宝之旅”。2018年国庆节假期,通过携程全球玩乐平台预订博物馆门票的游客较2017年同比增长超过100%。
      安来顺说:“过去我们谈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更多强调它的‘经济GDP’,现在‘文化GDP’已越来越重要。好的博物馆能把一个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出来,成为整个城市综合形象的窗口和名片。”



杭州浙江自然博物馆,参观者通过“时光隧道”进入远古的“恐龙世界”

情感与文化的联通

      2018年初,南京博物院以“回家过年”为主题,举办了一场沉浸式展览,用2000多件人们熟悉又已经陌生的物品,还原了上世纪60年代的院落、堂屋,八九十年代的客厅、卧室。老电视、酱菜缸、搪瓷杯、汤婆子……所有物品都可触摸、可把玩,让人身临其境。
      许多上了年纪的南京市民表示,这些场景把自己拉回到过去的年代,好像回到了过去的家。还有年轻人陪着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一起观展,回忆满满,感动满满,一下子拉近了和父辈之间的情感距离。
      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刘文涛表示,这个展览的初衷就是希望大家能更重视传统节日、重视亲情、重视生活,好好回家过个年。
      这个展览也打动了安来顺,“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并存交织的时代,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相互叠加、相互影响,不同人群彼此之间难免产生代沟、隔阂、误解,甚至是冲突。从服务于社会的核心宗旨出发,博物馆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增进不同社会群体、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理解与尊重,弥合隔阂,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幸福的社会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除此之外,博物馆界近年来也一直致力于推动不同城市与文化之间的互联互通。
      日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的“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汇聚了来自13个国家的234件(套)古代文物精品,共同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交流历史,以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融合。
      除了请进来,还要走出去。2019年3月30日,“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和生活”展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拉开帷幕。此展曾于2018年在波士顿首展,被《波士顿环球报》评为2018年度艺术博物馆最佳历史主题展。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介绍,为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故宫已与印度喀拉拉邦历史研究委员会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与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美国博物馆联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几年前,一位来自美国的博物馆人士写了一本书,书名是《如果我不在博物馆,就是在去博物馆的路上》,为人们描绘了今天的博物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与感人图景。但安来顺坦言,欲真正达到这一理想状态,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城市、社会的文化中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转载自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