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文化
2017-08-29
《蜀川胜概图》受乾隆帝“点赞” 列“乾隆四美”之一
(宋)李公麟蜀江图局部
乾隆皇帝称:“李公麟《蜀江》卷,寻丈间有万里之势,脱尽笔墨痕,与造物者游矣。”评价甚高。
《蜀川胜概图》为水墨绘画,地名直接书于图上相关位置,该图的绘制正是得益于当时在胜览之风影响下人们对山水地图的重视。
《蜀川胜概图》为什么会出现在南宋,这是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和地图学发展密切相关。
“蜀学”之名最早出现于东晋成都崇州人常璩所撰《华阳国志》一书中,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被誉为中国“方志之王”
《蜀川胜概图》是宋代著名绘画艺术珍品,相传为北宋画家李公麟的名作,最为乾隆帝所欣赏,列“乾隆四美”之一。重要的是,气势恢宏的《蜀川胜概图》画卷所绘内容,为宋代川峡四路(今四川、重庆)的著名山岳、河流、城池风貌,且对宋代的地理名称有详细标注,兼具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郭声波教授认为:“中国古代有一类地图是山水画加地名标注形式的,这种写实地图在四川有悠久的历史。如唐代杜甫的《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诗云:‘日临公馆静,画满地图雄。剑阁星桥北,松州雪岭东。’剑门阁画在成都星桥之北,松州城画在眉山雪岭之东,显然这幅《蜀道图》是有地名标注的。”
目前所见《蜀川胜概图》却标注了众多地名,如岷山、石纽、白沙、花蕊夫人宅、万里桥、晚赋园、四贤堂、巴王庙、萧滩、赤甲、夔子、高唐关、五音六律山、掉石滩等。
乾隆皇帝和高士奇题诗中将《蜀川胜概图》标注的许多地名有机地融入句中,从中可见他们对这些地名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从目前学术界对该图的介绍来看,《蜀川胜概图》“从传统的长江发源地汶山、岷山画起,经茂州、石泉、永康军、青城山、成都城区、双流、新津、彭山、龙安、眉州、青神后,大跨越式地跨过嘉州、叙州、泸州、渝州、涪州后接忠州、万州、云安、夔州、巫山县结束。”
其中永康军、青城山、成都城区、眉州、夔州附近、巫山县城区绘制着力较多,山川形胜绘制相对写实,地名标注位置也较为准确。
《蜀川胜概图》难免也有一些遗憾之处。如果该图是一幅山水图,这种大跨越式的绘制体现了作者超凡的艺术表现手法,完全可以理解。但《蜀川胜概图》是一幅标注有众多地名的舆地图,这种大跨式的表现蜀川胜概是不合常理的。
如该图中一段说明文字“唐析嘉之眉山,置眉州,取峨眉山以名。古眉州地在今嘉州。”既然《蜀川胜概图》中已出现了“嘉州”这个地名,而接下来的图卷中却没有嘉州山川图绘和相关地名标注,这是不合常理的,唯一的解释是目前所见《蜀川胜概图》并非完帙,很可能是一幅残卷。
图中跨过的嘉州、叙州、泸州、渝州、涪州等蜀江流经之地最初都有绘制,且标注了地名,不知何故失去了这一部分,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如果再从该图眉州与忠州两幅图之间的接缝处可以看到,不仅人工修饰添笔痕迹明显,造成两边自然过渡的假象,而且两边所绘山水布局也显得很不协调,景观过渡生硬,没有浑然一体的感觉,很显然,中间所阙正是蜀江流经的嘉州、叙州、泸州、渝州、涪州等舆图部分。
作者并非李公麟?可能出自南宋人之手
《蜀川胜概图》相传为北宋李公麟所绘,乾隆皇帝在该图题识中说“近得李龙眠是图,古迹历历可数。”又云:“巴川诸胜,卷中虽次第标举,于徼外阻奥之区,亦未之及,惜不得复起龙眠,一为予诗补图耳。”认为该图为李公麟所作。
但根据该图所标注的地名考证,不可能是李公麟所绘制。
如《蜀川胜概图》标有胜己山,为南宋 乾 道 元 年 至 乾 道 三 年(公 元1165-1167年)王十朋知夔州时所命名,可证该图作于南宋。
《蜀川胜概图》还标注有“崇庆府界”,而崇庆府原名蜀州,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以高宗潜藩,升蜀州为崇庆军,淳熙四年(1177年)升为崇庆府,治晋源县(今四川崇州市)。
而李公麟(1049-1106)生于北宋仁宗皇祐元年,卒于宋徽宗崇宁五年,不可能标注南宋才有的“崇庆府”地名。这样一来,《蜀川胜概图》的作者非李公麟已确定无疑。
该卷高士奇跋称:“至画中小楷,确为米笔。”
根据字体风格推断,认为有可能是米芾所绘。而董其昌题跋则云:“或曰米元章笔,然《宣和谱》称伯时书逼魏晋,安得以伯时题画书概归海岳邪?”对此持怀疑态度。
米元章即米芾(1051年-1107年),也是北宋著名书画家,时人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自号鹿门居士,当世有“米颠”之称。米芾作为北宋人,也根本不可能绘制《蜀川胜概图》。
应该说,该图是由南宋人绘制或临摹仿制的。
《蜀川胜概图》为何出现在南宋呢?
《蜀川胜概图》为什么会出现在南宋,这是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和地图学发展密切相关。
一是在南宋中后期,地理志的编纂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二是宋代地图学较前代有了很大发展,地图制作与摹绘在士大夫阶层更加普及。
北宋景德年间,宋真宗诏令翰林院遣画工分诣诸路,图画山川形势、地理远近,付枢密院。到宋神宗熙宁年间,赵彦若、沈括等人先后绘制了天下总舆图。
而在宋代所绘制的地图中,还有不少是彩绘地图,如绍圣四年泾原路经略使章楶有关泾原路山川形势、道路险易、有无泉水等“据种朴彩画到地图签贴圆备”。
元祐六年御史中丞苏辙所绘治理黄河地图也是“彩绘成图,随事笺贴”。在这些地图之中,宋代胜览一类的地图也不少,如宋迪《潇湘八景图》、苏轼《虔州八境图》、周邠《雁荡山图》、朱邈《武夷图》等,其中部分图应是标注有地名的地图,而不是山水画。
《蜀川胜概图》为水墨绘画,地名直接书于图上相关位置,但没有采用“签贴”方式,该图的绘制正是得益于当时在胜览之风影响下人们对山水地图的重视。
至于《蜀川胜概图》的作者,由于缺少具体史料依据,无从考证。郭声波教授推断“该图的原作者可能是宋代蜀人,或者是在四川宦游过的士人,具体作画取材时间,可能在南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年)至宝祐六年(1258年)之间。”
蓝勇教授通过对夔州州治变迁和图中所表现的城市建设规模的考察,认为“这幅画是1242年至1285年间夔州和奉节县形胜的真实标注”,不仅证明《蜀川胜概图》为宋代所画(或后人临宋画),而且其绘制年代也应在这期间完成。
李君鉴也认为:“《蜀川胜概图》当绘于1242年至1278年的南宋年间。”
如果这种观点成立,那么该图的绘制者又应是王观之、王象之兄弟之后的人来完成。 李勇先(转载自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