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学术讲座 / 讲座预约

2019-09-30

四分之三的成都:鸟儿,在告诉我们什么?

 

主讲人:朱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态学博士、成都观鸟会副理事长、《成都鸟类名录1.0》主要编撰人以及微信公众号“鸦雀有生”的创办者和博主。
      2019年9月28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四分之三的成都:鸟儿,在告诉我们什么?》在成都博物馆学术报告厅精彩开讲。主讲嘉宾朱磊博士是成都鸟类研究领域知名的专家,国内著名观鸟微信公众号“鸦雀有生”的博主。本次讲座,他以在城市环境中生活着的鸟类为切入点,就城市野生动物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详细介绍了在成都市近一个世纪以来对鸟类的观测和记录,探讨了其数量变迁的原因、影响因素和保护之道。讲座的后半段,朱博士与其他三位嘉宾——成都观鸟会理事长沈尤、成都动物园科教部部长胡彦,以及成都博物馆自然部副主任周询,进行了生动诙谐的对话和观众互动。
      四分之三的成都——郊野成都蕴含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本场讲座的题目借用自刘克襄所著的《四分之三的香港》,成都和香港一样,有四分之一的土地为人类居住,另外的四分之三为绿色山野。然而,许多生活在现代化都市中的人们与自然的关系正变得日益疏远。我们真正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吗?从卫星地图上看,成都辖区内被绿色植被覆盖的约四分之三的土地,包含了郊野、乡村和自然保护区,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即使是在市区中也生活着不少的野生动物,其中的重要“居民”就包括鸟类。


主讲人展示成都市辖区的卫星地图(2019年)

      消失的鸟儿,消失的绿地——从鸟类记录看成都的自然变迁
      最早关于成都鸟类的记录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在1916~1949年的30多年间,美国博物学家戴珍女士和丈夫在工作和生活的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及华西坝的家中,长年坚持观察并记录了身边的鸟类一共103种。这些珍贵的博物学札记详细记录了所观察到的鸟类的名称、分类、描述及文献等。朱博士用生动风趣的语言为观众介绍了10种当年十分常见,而如今数量则显著下降的鸟类,如麻雀、喜鹊、珠颈斑鸠、白头鹎、乌鸫等。在当年戴珍女士所记录的20种常见鸟类中,至少有4种在今天的成都市区已经非常罕见,包括大嘴乌鸦、秃鼻乌鸦、黑鸢和白颈鸦。
      为什么这些曾经在城市中常见的鸟儿今天正在变少或者已经很难见到了?朱博士展示了急剧扩张的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卫星地图显示城区的面积大幅增加,而绿色植被覆盖的区域却大幅缩减。当城市发展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土地,留给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少。朱博士进一步引用国内外多项调查研究的数据,这些研究结论再一次印证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鸟类,无论是迁徙候鸟还是本地的常见鸟类,其数量都呈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
      之后,朱博士深入分析了影响鸟类种群数量的因素,除了栖息地丧失、城市化等最主要的原因,还有城市中家猫的捕猎、化学药品的毒害以及城市建筑玻璃对鸟类飞行的阻碍,都可能造成它们的非正常死亡。

 


现场观众专注地聆听讲座信息

      鸟儿的回归——我们能做什么?
      鸟类数量的下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些鸟类保护机构提出了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采取的护鸟措施,包括参与公众科学研究,更多地了解身边的鸟类;改造窗户玻璃,使之对鸟类更加友好;管理好自己的宠物猫,不喂食流浪猫;少使用杀虫剂等。朱博士结合自己所做的工作引导观众了解如何参与鸟类监测的公众科学项目、参加观鸟的活动和保护成都的自然资源宝藏。
      在讲座的末尾,朱博士以动物园为案例,探讨了其在野生动物保护和公众教育等方面的职能。他提出,动物园是一个社会综合实力、发展水平、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


沙龙环节的嘉宾讨论及观众互动

      嘉宾互动沙龙
      讲座后半段,几位嘉宾围绕城市野生动物这个主题展开了对话,从各自的工作领域和不同角度进行了分享,并回答了现场观众提出的问题。大家讨论了夜鹰救助的案例、动物园的研究保护和教育职责、城市中流浪猫的喂食现象以及培养观鸟的兴趣等,观众们对如何对待城市中的野生和家养动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本次讲座延续了沙龙互动环节,许多观众表示讲座的内容丰富,生动诙谐,形式新颖,希望以后更多举办此类活动。<撰稿:武健羽、杨叶语 编辑:周询  供图:武健羽>


观众积极提问,会场气氛热烈


 

 

 

 

 

 

 

 

 

 

预约已结束

扫码立即预约

关注我们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