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5-11-07
看展|一场国宝的致敬之展
1946:一场国宝离川前的特殊展览
从1937年开始,故宫国宝辗转运抵西南地区各地,近十载光阴里,这些国宝不仅得以完好保存,更在巴蜀大地上“活”了起来。1940年应苏联政府艺术委员会的邀请,故宫南迁文物参加了在苏联举办的莫斯科“中国艺术展览会”;赴苏联参展文物返回重庆后,院长马衡为了答谢西南父老协助运输、保卫之劳,又于1943年12月再办“渝展”;1944年,乐山地方刊刻乡贤专辑时,故宫博物院借出四库子部《武编》、集部《眉庵诗》等5种善本供其抄写;1945年,乐山复性书院研究需用文献,又从迁川文物中调取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共22种珍本。
1946年深秋,“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又是一年深秋,成都人民公园内千株菊花绽放,公园内的民众教育馆正开展着一场特殊的展览。那些曾在战火中辗转巴蜀、受到周密保护的国宝文物,以书画展的形式,向守护它们的四川人民表达深深的敬意,也向这片承载了文明薪火的土地,致以最厚重的礼赞。

1946年11月11日新新新闻第一版·北平故宫博物院在蓉书画展览会启事

故宫博物院在成都举办“故宫书画展览”展品目录
每一件展品不仅是艺术上的“精华之作”,更承载着四川人民与国宝共渡烽火岁月的壮阔历史。
展览自11月25日开幕,原计划12月5日闭幕,却因参观者络绎不绝延长至12月7日。为维持秩序,故宫博物院专门致函四川省会警察局,请求派警员到场协助;成都县立中学等校师生更是组团参观,学生们捧着笔记本,在王羲之的字帖前驻足临摹,在苏轼的文稿前轻声诵读,触摸着中华文脉的厚重力量。

宋 苏轼 赤壁赋绢本24.57x251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025:一场致敬国宝守护的文化讲述
人民公园内的那场书画展早已载入史册,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却愈发厚重。那些曾在四川庇护下安然无恙的国宝,如今仍在全球各地讲述着中华文明的故事;而四川人民用热忱与坚守铸就的“护宝精神”,更成为中华民族面对危难时“文脉不绝”的生动注脚——这不仅是属于四川的光荣,更是属于整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褪色,“岁月记忆——国宝西迁与高校入川”特展在79年后再次致敬那一场波澜壮阔的文脉守护之旅。

展厅复原场景
展厅里静静陈列的五件书法复刻品,虽非原件,却字字镌刻着70余年前国宝西迁的峥嵘岁月——它们均复刻自1970至1980年代,原型皆是当年故宫南迁文物中的“掌上明珠”。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复刻本,自带千钧分量。这篇追祭英烈的草稿,当年曾与无数文物一同在烽火中穿行。押运人员与四川村民手手相传,用扁担、马队将其护送至安全地带——文稿中纵笔豪放的234个字,不仅是“天下第二行书”的艺术巅峰,更藏着全民护宝的赤诚。

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全卷)
麻纸本28X72.3 传世名帖
而宋四家小品、吴镇《洞庭渔隐图》、五代《丹枫呦鹿图》的复刻品,亦各有故事:或曾在重庆“渝展”中惊艳观众,或在成都临时展柜里迎接师生临摹,那些勾勒填彩的笔触、劲健纵逸的书风,都是对巴蜀大地护宝功绩的无声致敬.

元 吴镇 洞庭渔隐图 挂轴/纸本‧水墨146.4x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