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25-08-08

看展丨编钟里的曾国

      今年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新闻公报:“随州曾侯乙编钟”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古老的青铜乐器实现了从中国记忆到世界记忆的升级。

      正在成都博物馆热展的“大备盛德——青铜时代的曾国与鄂国”中,同样来自随州的“曾家”编钟们正在展出,它们与曾侯乙编钟同属于周王朝诸侯国曾国的历代诸侯们,其庄重的形制与繁复的纹饰,聚焦着观众目光。曾国出土的青铜编钟,其序列完整、数量众多、铭文内容丰富、铸造精美,作为曾国礼乐文明的代表性作品,像一把钥匙,为后人解锁了长江流域青铜时代的礼乐密码。

编钟现世 礼乐回响

      2009年,湖北随州文峰塔社区民房在拆迁时,发现了一座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墓葬群。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此进行了勘探发掘,确认该墓地是继曾侯乙墓之后的又一代曾侯墓,1号墓墓主为曾侯與。在这里的66座墓葬中,出土了上千件各类质地的文物,其中就包括多件甬钟。

640.webp.png

随州文峰塔东周曾国墓地发掘现场

(图片来源于湖北省博物馆)

      出土于曾侯與墓的甬钟是除曾侯乙墓编钟以外所发现的形体最大的青铜甬钟,高112.6厘米、甬长44.4厘米、鼓厚1.8厘米,其制作的精湛和形体的构造都可以与曾侯乙墓出土编钟相媲美,器身之上纹饰的繁缛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上还有长篇铭文,叙述了曾国始祖南宫括辅佐周文王、武王,伐殷有功,被分封到江汉地区以镇抚淮夷的过程。

640.webp (1).png

铜曾侯與甬钟 春秋晚期

出土于文峰塔M1:1

随州市博物馆藏

      这件出土于4号墓的甬钟无法确认墓主身份,钟身为合瓦形,钟身正反面各饰有柱状枚九个,钟身布满蟠虺纹,间或饰有几何纹,整体极为繁复精美。其上“左右楚王”的铭文表明此时的曾国已成为附庸之国。

640.webp (2).png

曾侯钟 春秋晚期

出土于文峰塔 M4:16

随州市博物馆藏

      无独有偶,2010年随州叶家山实施农田改造项目时,当地村民挖出了几件周早期的曾侯器物,考古部门随即开展抢救性发掘,又一个曾国墓葬群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里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编钟、鼎、簋、戈等青铜器,其上大多有铭文,总字数达400余字。

640.webp (4).png

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发掘场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叶家山曾国墓地规模最大的是M111号墓,墓主人为西周早期的曾侯犺。此墓出土了一组编钟,包括1件镈钟、4件甬钟,出土时这五件钟皆钟口朝下,一字排开,原是一列悬挂。

640.webp (3).png

(摄影:李云松)

      M111号墓这组编钟是曾国墓地出土最早的成组编钟。考古人员根据表面的错金铭文与文字释读,确认了曾国“以乐明礼”的制度。

640.webp (2).png

铜镈种 西周

出土于叶家山 M111:5

随州市博物馆藏

铜甬钟 西周

出土于叶家山 M111

随州市博物馆藏

      其后,2015年发掘的郭家庙曾国墓地、2018年发掘的枣树林曾国墓地等,都陆续出土了不同数量、不同形制的编钟,它们共同构建了曾国考古的年代序列,也勾勒出周代乐悬发展的完整轮廓。

一钟双音:震惊世界的音乐绝技

      曾侯乙编钟曾经以“一钟双音”的绝技震惊世界,叶家山墓出土的这套编钟中的甬钟同样具备了双音钟性能,即每个钟能发出两个音,这可能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双音钟。

640.webp (1).png

      经测音,镈钟为整套编钟最低音音徵(sol),另外四件甬钟分别为羽(la)、宫(do)、角(mi)、徵(sol)、羽(la)、宫(do),整个宫调系统为“四声七音”,低音建立在“徵”上,无商音,是迄今所知包含“周原四声”最早的实例,印证了《周礼》“分音列钟”的记载,展现了曾国工匠对声学原理的深刻理解。

      为了实现这种效果,钟采用合瓦形,类似两片瓦合在一起的形状,钟体分为不同的振动区域。当敲击钟体正面和侧面时,两个部位的振动频率不同,且振动波互不干扰。同时,工匠还通过调整钟体不同部位的厚度,进一步区分两个音的音高,使少量的编钟即可覆盖更多音域,演奏出更为复杂的乐曲。

640.webp.png

      这种将科学、工艺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智慧,让编钟成为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标志性符号之一,也让“一钟双音”至今仍被视为声学史上的奇迹。

      曾国以青铜为载体,将周文化的礼乐精神与艺术想象熔铸一炉,最终汇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浩瀚长河。观展时,不妨在编钟前多停留片刻,感受穿越千年的悠悠乐声。

      再次提醒:“大备盛德”特展即将在8月10日闭展,最后2天,请勿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