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25-05-23

回顾 | 从文物对话到文化创造,博物馆与青少年共塑未来——成都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社会教育活动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旨在聚焦博物馆在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的社会、科技、环境的深刻变革和深远变迁中,如何积极应对机遇与挑战、始终坚守文化守护的职责、构建文化引领的前沿阵地、更加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发展、持续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思考与实践。青少年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是推动和应对不断变化世界的驱动力,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力量”,是呼应快速变化的社会与未来的主题关键词。

      成都博物馆作为“收藏城市记忆、与城市共生长”的城市博物馆,始终与城市同呼吸共进步。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学习城市历史文化的当下,成都博物馆在“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的方向引领下,也已吹响了“青年力量”的集结号,从青年的视角出发,辐射到广大青少年群体,以高质量的社会教育服务,构建了“生发端”(策划者)与“受众端”(参与者)的深度关联和密切呼应, 不断探索如何实现博物馆与青少年的双向奔赴和相互成就。

      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成都博物馆进一步深化馆校合作,策划和实施了系列精彩活动,从文物对话到文化创造,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学习历史的窗口与展现自我的广阔舞台。


解码文物密码,手绘城市历史

      成都博物馆联动优质教育资源,与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共同策划历史文化共联共创活动,邀请初中学生深度探索博物馆,自主探究精美文物背后的时代背景、制作工艺、艺术价值等故事,挖掘其所代表的源远流长的成都历史文化,并制作手绘文物卡片。经过探索、创作、展示等环节的筛选后,成都博物馆和七中育才学校在学生们的海量作品中,精选了75件最能展现成都平原文明演进历程的文物手绘图,在成都博物馆公共空间以“古蜀密码”“秦汉气象”“唐宋风华”三个主题进行展示,三星堆青铜面具的悠远神秘、汉代织机的经纬奥秘、陵阳公样的盛唐美学……并在现场为观众讲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创作理念。同学们还将文物手绘进一步延伸利用,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包括汉代陶俑表情包明信片、二十四节气帆布袋、饕餮纹饰版玩偶熊等等。古老的文物在青春少年的手中再次焕发光彩,实现了最动人的文化传承。

QQ图片20250526094718.png


      我的课堂在博物馆,探索馆校育人新范式

      5月16日,成都博物馆联合成都市教科院、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在博物馆开设了一堂深度互动的历史教研课《凝固的岁月,流动的文明——陶俑中的成都呼吸》。课程中,成都博物馆讲解员引导学生在展厅中详细观察和学习馆藏陶俑的“前世今生”,感受古代成都的生活百态。

640.webp (2).png

      七中育才学校历史教研组谢政老师结合课本教程在社教区为学生们开展了一堂生动的跨学科课程,依托馆藏陶俑文物,如东汉俳优俑,引导学生从历史渊源、艺术特征、文学表达等视角,通过“探究三问”解构陶俑背后的城市印象,并以分组调研、创作“成都生活画卷”的项目任务,驱动学生在观察文物细节、追问历史成因、联结城市精神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博物馆课堂的实物资源优势贯穿全程,让战国铜壶、石犀等文物成为历史叙事的“活教材”,学生化身“小考古学家”在触摸历史肌理的同时,通过团队协作与创意表达,深度理解成都“乐观豁达、包容开放”的文化基因,实现了历史文物与现代教育的跨时空对话,让凝固的陶俑在项目式学习中成为流动的文明载体。

QQ图片20250526094648.png

      随后,成都市历史名师李萍针对这一次博物馆历史课堂进行了题为《馆校联动,文博育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校本化探索》的教研分享,以成都博物馆与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馆校的深度合作为例,剖析了馆校合作打造“跨学科主题学习博物馆课程群落”的创新探索。以“培育有深厚底蕴的文化创新者”为目标,通过“大场馆+小藏品”组织形式,构建主题体验、课题研究、项目创作等多元学习模式,整合文博资源与学科知识,促进资源、师资、场域多维融合,让文物“活起来”、历史“可触摸”、文化“能体验”,生动诠释文化自信。这一创新实践,为“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提供了鲜活样本,助力学子成长为有底蕴的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成都市教科院教研员对相关课程和分享给予了高度评价,“从资源整合到课程落地,这套校本化方案为馆校合作提供了可复制的新范式。”

640.webp (1).png

成都市历史名师李萍进行教研分享


文物与音符互动,青春与乐章交响

QQ图片20250526094621.png

“锦城丝管·音乐成都”舞蹈及民乐表演现场

      5.18当天,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卓雅民乐团的乐手们在成都博物馆为观众呈现了精彩的“锦城丝管·音乐成都”主题表演。民乐团在馆内奏响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乐章,与盛唐五代蜀地宫廷乐舞交相辉映;舞蹈团以馆藏东汉舞俑为蓝本,复原经典舞姿,让凝固千年的舞韵在少年的足尖重生。


文物传说讲故事,川剧皮影话传承

      5月17日下午,全国模范教师、 成都市七中育才教育集团党委专职副书记叶德元开展了《白蛇传说——博物馆里的蛇文化》青少年科普讲座。讲座前半段以2025年蛇年春晚备受瞩目的小品《借伞》开场,将查海遗址出土的蛇衔蟾蜍筒形陶罐、曾侯乙青铜尊盘、金沙遗址出土石蛇以及成都博物馆馆藏伏羲女娲画像砖等文物与白蛇传说、汉高祖斩蛇等传说与经典民间故事结合,为孩子讲述了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多元的意象。讲座后半段结合成都博物馆馆藏《白蛇传》水漫金山、断桥等经典剧目中的皮影以及川剧戏服等文物,讲述川剧传统剧目《白蛇传》的精彩故事,剖析川剧与历史物证的交织脉络,以石刻中的戏剧场景、戏服里的纹样密码、声腔与时空共鸣,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的活态化传承与发展。

640.webp.png

全国模范教师、 成都市七中育才教育集团党委专职副书记叶德元科普讲座现场


铭记峥嵘岁月,赓续红色血脉

      5月18日,成都博物馆联合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开展了“街巷里的成都抗战记忆”城市研学活动,这是成都博物馆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结合馆内“成博带你游成都”研学线路品牌策划的新主题。活动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Citywalk”为形式,以展现成都近代救亡图存革命历程的“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近世篇)”陈列为核心,链接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成都大轰炸纪念墙与雕塑、一号防空洞、车耀先纪念馆及努力餐楼等历史点位,展现成都作为抗战大后方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作出的伟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同学们以坚定的脚步丈量从艰苦抗战到胜利和平的伟大历程,用青春的激情回应爱国主义精神,用铿锵的誓言宣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用昂扬的风貌迎接努力创造的光明未来。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郭千山同学在纪念碑前做了题为“传承川军精神,铸就新时代的忠诚与担当”的宣讲,展现了红色血脉的代代相承,激发了奋进新征程的青年力量。

QQ图片20250526094540.png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虽已圆满落幕,但这场“历史与未来对话”的双向奔赴正以更富生命力的形态持续生长,博物馆与教育界的跨界融合已经开启了更加紧密和融通的崭新篇章。在“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的时代命题下,我们以教育创新为支点,构建起历史传承与青春成长的双向通道——馆校双方不再是单向的知识输出,而是通过课程共建、研学共享、智慧共创等立体化实践,让博物馆的文物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教育素材,让学校的创新思维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成都博物馆作为这场教育变革的探索者,打破了馆舍与学校的空间场域界限,既以千年文明积淀滋养了青少年的精神根系,又因青少年异彩纷呈的创造重构了文物叙事方式。这一系列生动举措的初心使命,就是“让文物活起来,让少年强起来”,让文明有了温度和质感,成为真正流淌在代际传承中的精神血脉,实现了“让历史活在青春语境,让文明长入未来肌理”的深度诠释。这种双向赋能的协同育人模式,既是对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生动诠释,更是为应对社会快速变革和未来已然到来开辟的文化育人新范式。当我们看见文物的纹理在学生的创意作品中焕发新生,当我们听见文明穿越时空从孩子们的言语中透出思想共鸣的力量,这场关于文明传承的青春接力,终将在守护与突破、对话与共创中,为民族的未来注入永不枯竭的创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