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24-11-15

看展|无问西东,赵无极的绘画艺术节拍

     “每个人都有一个传统,

       我则有两个。”

——赵无极


640.webp.png

赵无极

1921-2013

      回望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当代艺术发展历程,赵无极无疑是其中屈指可数、享誉国际的华人艺术家。他成长于江苏南通,家境殷实,受家风影响萌生艺术之芽。1935年,年仅14岁的赵无极考入杭州艺专,接受“中西融合”的系统绘画教育,初步展露出他惊人的绘画天赋和自由的创作理念,时任杭州艺专校长的林风眠对其极为看重,聘请他留校任教,并嘱他有机会去国外继续学习。

640.webp (1).png

      1948年赵无极决心作出绘画突破,携妻子赴巴黎留学,从西方现代艺术语境中汲取养分以进修自身,逐渐由具象走向抽象的意境世界。此后赵无极定居于巴黎不断精进,被誉为“现代抒情抽象主义大师”,于2002年12月当选法兰西艺术院终身院士,成为东西文化对话的代表者。观其寻艺旅程,不难发现,赵无极自然广阔、容纳宇宙的艺术心境根源于东西艺术传统的交织。

640.webp (2).png

2003年被授予院士之剑的赵无极

图片来自网络

      青年时期,赵无极便举办过数次个人画展,但深感传统绘画不能够充分表达他的所思所想,于是前往“世界艺术之都”寻求突破,从塞尚、马蒂斯、毕加索、保罗·克利等大师们的作品中学习色彩、素描与绘画语言。50年代,赵无极的艺术风格迎来第一次转折,受塞尚和克利的启发,他“重新发现中国”,逐步以“甲骨文”的符号线条和大面积的背景色彩营造气氛。开创了线条独特的“甲骨文系列”艺术构思,意象得以解放,跃进抽象的世界。

      很快,他的声名响彻海外,不但受到了法国各界文化名人的青睐,还在各类国际艺术赛事和展览中崭露头角。

640.webp (3).png

《锡耶纳广场》1951年

赵无极

中国香港M+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于网络,非本次展出展品)

      50年代末赵无极暂时放下画笔,前往美国游历,在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下,开启了绘画语言的第二次变革。他将情感与艺术语言的价值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符号消解于色彩之间,狂草笔法尽情表达内心世界。这一时期他以创作日期为作品命名,不再以任何绘画语言之外的方式引导观者,已然成为纯粹的抽象画家。

640.webp (4).png

《12.08.69》1969年

赵无极

中国台湾美术馆藏

(图片来源于网络,非本次展出展品)

      然而,70年代初,赵无极第二任妻子陈美琴离世,他一度陷入创作上的消沉。在好友亨利·米修的引导下,他回身从传统水墨画中汲取养分进行创作,并在其中找到了灵魂的慰藉与创作的自由。

      从这一时段起,赵无极数次回到中国,在唐宋传统和自然山水之间追寻水墨与油画的自然结合,达到了更加融合豁然的艺术境界。本次展览展出的《无题》即创作于这一时期,是其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一次深情回望与深刻诠释。

640.webp (5).png

《无题》1998年

赵无极

中国美术馆藏

     《无题》描绘的是赵无极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与哲思。在这幅尺幅不大的画面中,用豪放的笔触落于画面右下角,而左上角则尽为留白。这种对角线式的留白构图让人联想起南宋“马一角”马远的构图,同时也流露出“大写意”的笔墨样式,那些看似随意的墨渍与留白,实则是对生命、宇宙、自由的深刻探讨与表达。赵无极以水墨为媒介,勾勒出了一个既具象又抽象的内心宇宙,展现了他作为跨越东西方艺术界限的使者,对于和谐与自由的永恒追求。

       赵无极晚年自述:“我自中国走出,使我能再走向中国”,这句话不仅是《无题》这幅作品的精神内核,也是对他艺术人生的高度概括,在东西方艺术之间游走、融合,最终洗尽铅华、回归并超越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踏出独属于他的“无极”之道。

640.webp (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