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24-04-12

TA说成博丨流光千载 金银器中的宋式美学

      @所有人,很急,做这件事,你只剩最后一个周末啦!

       它,携金银流光,从寒冬绽放,见证春日明媚。

       闷墩儿再次贴心地提醒大家,成都博物馆“满庭芳——金银器里的宋代生活”特展将于4月15日闭幕,最后一个周末的时间,这份“错过就不再”的宋代生活美学盛宴,将与我们告别咯,还不赶快抓住“春日文博游”的尾巴,和闷墩儿一起约会成博,见证“满庭芳”最后的惊鸿一舞吧~


——编者按


640.webp.jpg

菊花金碗

640.webp (1).jpg

荷叶银长盘

640.webp (2).jpg

金穿玉摩竭戏珠耳环  受访者供图 

 640.webp (3).jpg

如意云纹银经瓶 主办方供图

640.webp (4).jpg

易县大北城金银器窖藏出土的银铤

640.webp (5).jpg

金包青金石慈姑叶耳环 受访者供图

640.webp (6).jpg

金凤银簪 主办方供图

640.webp (7).jpg

镂空五佛金冠 主办方供图


百余文物彰显宋代生活风尚与民族交往

      金银器作为贵重器皿,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即已诞生。商周时期,古人掌握浇铸黄金的技术,金银器初现其光。春秋战国时代,金银美饰青铜,及至汉唐,繁荣盛世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金银器的铸造得到了极大发展,錾刻累丝,极尽堂皇。而随着宋代世风绮丽、工艺精进,金银器在民间亦蔚然成风。从宫廷到民间、从生活器皿到钗环首饰,人间百态、生活场景凝聚于这些金银器上,定格至今。正在成都博物馆展出的「满庭芳——金银器里的宋代生活」特展,荟萃了120馀件/套文物,在彰显宋代生活风尚与审美意趣的同时,亦让区域文化特色在恢弘绵长的中华文明中互证互鉴,展期直至4月15日。

      鱼虫鸟兽,杯影月华。金凤银簪,气象万千。宋人将美好心愿託于生活细微、精工细作里,是对世事的满足和恬逸。是次特展分为3个单元,皆以词牌取名,分别为「青玉桉——桌桉上的宴饮生活」、「念奴娇——妆奁内的金翠明珠」、「定风波——民族间的交流互融」,通过120余件/套易县大北城窖藏金银器、玉器、琥珀制品与以彭州宋代窖藏金银器为代表的四川地区出土金银器,带观众管窥宋代风华与民族交往。

      杯盘碗盏 映照宋代富足生活

      因发达的城市经济与繁荣的多元文化,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上的兼容并包、雅俗共赏,使金银器使用等级限制也逐渐有所澹化,从皇室贵胄到市井百姓,都对金银器很是推崇。如果说唐代金银器呈现出气势恢宏、雍容华贵的时代艺术风貌,那么到了宋代,随着金银器的商品化、社会化,则展现出清新素雅的时代风貌,不仅在纹饰、器型上别出心裁,在工艺技术上亦是推陈出新,更加充满了生活气息。

      宋人爱花,也将对于花卉的喜爱投射到金银器上,各类花卉、果形的金银器置于桌桉上,既映照出日常生活中的富足,亦体现了宋人喜好自然、追求天真的审美意趣。走进展览,造型优雅、纹饰精美的菊花金碗、栀子花盏、莲花形银盏、瓜形金盏等花、果形器皿,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彭州市金银器窖藏出土的菊花金碗,是宋代金银器中最常见的器形之一,以器底作花蕊、器壁作花瓣,将器物的纹饰与器形有机结合,彷彿让人手捧一朵盛开的菊花。而易县大北城金银器窖藏出土的荷叶银长盘,则将长盘製成荷叶状,通常用于席面铺设饾饤或承托酒具,体现了宋代金银器製作中极为盛行的捶揲技艺。

       经济繁荣的宋代酒文化盛行,饮酒用具也成为宋人精心凋琢的对象。无论出土自易县还是彭州,酒器皆是金银器大宗。透过展览中的如意云纹银经瓶、异兽纹执壶、鎏金花口银盏、龟座酒筹、鸟纹高足杯、银酒船等精美酒具,彷彿能看到宋人饮酒宴乐时「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潇洒迭荡。

       钗簪带环 再现宋人雅致审美

       早在旧石器时代,女性便已用小巧美观的装饰品装点自身,不同时代的首饰是当时社会面貌、审美风尚的直接反映。在宋代,人们享受生活、崇尚古朴澹雅,女性首饰虽较前朝更为简洁,但也体现了对美和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是次展览中的诸多装饰品,或造型简洁、或纹饰精巧,透露出宋人生活细碎的精緻与世相的千姿百态。玉孔雀衔牡丹鎏金银脚簪有双面透凋白玉簪首,类似唐五代风格;而金凤银簪则以金片包裹方式与银簪相连,金凤展翅立于祥云之上,不仅是首饰中引人注目的款式,也在文学作品中被赋予了更多关于情意的寓意。

       在宋代,以中原地区为代表的汉文化不断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使得其日常金银器皿都或多或少展现出多民族审美特色。展览中的诸多对繁複精巧的金银耳饰,就让观众看到明显的宋辽文化互融互鉴的艺术特徵。比如展览中的一件金穿玉摩竭戏珠耳环,由白玉碾琢为辽代常见的「摩竭戏珠」样式,但上方金穿耳部分是蜻蜓立在一束花叶上,又具有浓厚的大宋风格特徵,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对周边民族的影响和辐射。而金包青金石慈姑叶耳环也十分典型,耳环通体採用中国常见的慈姑叶造型,镂空梅花金片包镶,内里则是青金石,而青金石基本为「丝绸之路」进口,其色如天,被历代人们所喜爱。

      在宋代,腰带是区别身份的重要标志,展览中也有桃形鎏金银带銙、鎏金银铊尾、鸟与荔枝金饰等男性佩戴之品,所用材质、製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透露出其价值。

      金叶银铤 实证边境贸易交往

      1005年,「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数十年的争端,此后百年间,宋辽边境「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宋辽百姓得以乐享安居,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发深刻,金银玉帛成为其时民族间政治、经济、贸易交往的贵重物品。易县曾是多民族生活杂处地带,展览中展出的福州同天节银铤、英州军资库银铤等充当货币的金银器,作为宋辽两国间政治、经济、贸易交往的重要媒介,成为管窥宋辽边境贸易和民族交往的实证。

       剑环式双凤纹金饰、水晶葫芦串珠等则见证了随着佛教的传播,中华文明多元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融。易县大北城金银器窖藏出土的串珠及饰件可以组合为一套项饰,此类项饰在宋辽金时期多有出土,在契丹墓葬中尤其常见,这些不同材质的串饰形制或许受到了佛教传统饰品「璎珞」的影响。

      展览中还展出了一件镂空五佛金冠。金冠顶部5个波曲由中间向两侧渐降,正面中央一尊带火焰背光的莲花坐佛,两边又各有两尊上下分列;留白处卷草流云均为镂空,冠口两侧各缀一朵银质流云及其他挂饰,是佛或菩萨的头冠,整体非常小巧但製作却异常精细。

      执行策展人刘秋佚表示,这次展览透过宋代人日常生活使用的碗盏、器具、首饰等文物,并用宋词、宋画营造还原宋人的不同生活场景,希望从宴饮、妆奁、贸易3个视角,打破窖藏金银器这一专业名词的「陌生感」,让观众「穿越」到宋代,感受有雅有俗的两宋烟火气与喧嚣繁华。



转自:香港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