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4-03-01
看展丨开学第一课,能“题名”的不止金榜,还有银铤
三月春至,开学季随之到来,成博的开学第一课正式开讲!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四喜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诗中描写了人生四大喜事,其中“金榜题名”就指在榜上高中,从此平步青云。并且,闷墩儿在“满庭芳——金银器里的宋代生活”展览中还发现,能“题名”的不止“金榜”,下面这些信息量十足的银铤同样能“名标青史”。
成博“满庭芳”特展中展出的银铤
金银作为特殊金属,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均有充当货币的使用记载。银铤,即熔铸成条块等固定形状的白银,目前考古发现的银铤实物,最早为唐代中期,主要作为大额支付和储藏财富的手段使用。宋代,商业勃兴、经济发达,促进了金银货币的发展及流通,实现了白银货币价值的社会化,白银的社会财富属性增强,并逐渐获得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
唐五十两银铤(图源网络)
中国财税博物馆藏
银铤(锭)以船形、束腰扁平形、马蹄形为主。随着白银商品化的发展和流通性的显著增强,宋代银工改进工艺,将铸范变成束腰形,更加便于携带。易县大北城出土的18枚银铤皆为束腰形,包括平首束腰形及圆首束腰形。北宋银铤一般为五十两银铤,重量在2000克左右,南宋时,发展出了五十两、二十五两、十二两半、六两等多种类型。
平首束腰形银铤
北宋(960-1127)
易县大北城金银器窖藏出土
易县文物保管所藏
圆首束腰形银铤
北宋(960-1127)
易县大北城金银器窖藏出土
易县文物保管所藏
更为珍贵的是,这批银铤上铭刻了诸多文字,包括地名和责任人信息,表明了这些银铤均为官铤,并透露出其制作、交易、检验、上贡等环节中的诸多信息,给予我们对易县及周边区域在北宋末期的贸易往来以更多的猜想与画面。
银铤上的地名信息多为地方机构在收买银铤的过程中留下的记录,说明这些地区应是当时白银交易和流通的流行地区。比如下图这枚银铤就刻有我们熟悉的属地信息——“成都府”,而“天宁节银”中的“天宁节”字样则表明了其用途宋徽宗寿诞的祝寿银(又称圣节银),这件银铤是政和六年时从成都府军资库提出,成都府钤辖东衙进奉给宋徽宗的祝寿银铤。
银铤
北宋(960-1127)
易县大北城金银器窖藏出土
易县文物保管所藏
铭文“成都府军资库起发政和六年分钤辖东衙进奉 / 天宁节银一铤重伍□□万兴李卿等 / 承议郎监军资库官任 宗易”。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也是全世界最早纸币“交子”的诞生地。北宋初年,随着经济贸易逐渐繁荣,成都16户富商率先开设了“交子铺”,并逐渐取得了官府的认可,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首次发行了“官交子”,至此,交子真正成为了宋朝官方法定货币。交子与银铤,共同见证着成都“万商成渊”的繁荣盛况。
除了“来源地”,我们还在银铤上看见“行人”字样,不过此“行人”并非路上行人的意思,全称是“银行人”,即民间从事销铸金银行业的人员,同时也负责为官府和民间看验金银的真伪、成色、等级等。
银铤
北宋(960-1127)
易县文物保管所藏
上部铭文“行人黄十八范三十九 / 角面并全 / 监”。
下部铭文“司户参军商(花押) / 军事推官刘(花押) / 权通判军州事叶(花押)”。
此外,北宋也允许私人销铸白银。这枚刻有“连州桂阳县主分陈柔买到银”的五十两银铤上,最后留有“验人陈符、卖人严昕、匠人曾莒”的署名,说明这是一件私人销铸的银铤,由匠人曾莒销铸,并经严昕之手卖给官府,最后由陈符看验。整个流程责任分明,清楚明了。
银铤
北宋(960-1127)
易县文物保管所藏
正面铭文“连州桂阳县主分陈柔 / 买到银□拾两验人陈符 / 卖人严昕”。
背面铭文“匠人曾莒”。
或许当时的人不会想到,他们的名字将随着一枚枚银铤辗转千里、流传百年,并被后人细细研读揣摩。通过这些曾经鲜活存在的人名,我们翻开了厚重的历史画卷小小一角,借金银的微光,一窥彼时经济文化的缩影、社会财富的变迁,以及一个个精彩非凡的大宋故事。
适逢新学期,闷墩儿也借此祝愿大家能在学习生活中金榜题名,事业蒸蒸日上,未来“一锭银”(一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