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3-03-24
萌新笔记丨速来!常识小课堂又上线啦
朋友们好呀,我小萌新又回来啦~
我不在的这段时间,大家有没有认真学习博物馆的相关知识呢?一段时间不见,本萌新的工作笔记本又被“知识”装得满满当当,忍不住拿出来和你们分享。
希望通过本期萌新笔记,能帮你拉直心中的某些小问号!
#01
文物身旁的白色盒子是什么?
会报警吗?
大家是否发现,部分文物的背后有个“小跟班”,一个神秘的白色小盒子。
其实,这个白盒子学名叫无线传感环境监测终端,在成都博物馆中有许多这样的装置,它们能够时刻监测环境变化,提醒工作人员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控,以保证文物有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环境!
所以,这些小盒子不仅是文物“小跟班”,更是他们的“守护神”呢!
彩绘陶花冠女舞俑 后蜀
成都博物馆藏
#02
古代的宝石形状怎么都不太规范?
看着成博展厅内闪闪发光的各类饰品,小萌新又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古人的首饰绝大多数都这么随意啊?玉器都精雕细琢,而宝石却不太规则。
原来,是古代技术攻坚难的问题还没有被解决!玉更软,雕琢起来更容易,而宝石坚硬,一直没有较好的切割打磨技术。三楼展厅里“镶宝石金束发冠”,就是这样的“逍遥派”,作为明代蜀王府中的瑰宝,这顶头冠的宝石随型就势,依然有着动人的美感。
直到近现代,随着科学技术大发展,宝石切割打磨的工艺也得到了长足的长进,这才逐渐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璀璨规则的宝石饰品。
镶宝石金束发冠 明
成都博物馆藏
#03
这是“安全带”吗?
在逛展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在某些文物绑着“安全带”?细细的的透明丝线,有些还有透明的亚克力支架。
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的固定文物的方式。文物放置在展台上,看似稳定,但万一遇到摇晃、碰撞,难免“摔倒”。因此,工作人员往往会采用这种透明“鱼线”来固定,有时候担心丝线会磨损文物,还会在鱼线外再套上一根软管。
玉璧 商周
成都博物馆藏
除了用鱼线为文物系上“安全带”固定防震外,对于体量不高、重心偏上的文物,工作人员还会使用摩擦较大的硅胶垫(圈),或量身定制各种支架,用来卡紧或支撑。
陶鹅 东汉
成都博物馆藏
陶轺车 东汉
成都博物馆藏
知道了这些,大家观展时可以留心看看,文物都用了哪些小手段呢?
垫有软性材料
不会损害文物哦
陶抱囊俑 东汉
成都博物馆藏
#04
一定要取这么生僻的名字吗?
自从来到博物馆,萌新时常带着小字典,这是因为——有些文物的名字可太难读啦!
(指黑板)大声跟我读!
錞于,chún yú!
钲,zhēng!
罍,léi!
其实,这些生僻字都是文物自名,简单说,就是文献记载或者同类器物铭文中,已经明确此类器物就叫这个名称。
果然博物馆能长知识!那你知道,这些文物都是啥吗?
錞于是古代铜制打击军中乐器,常与鼓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淮南子·兵略训》中就记载,“两军相当,鼓錞相望”。这是我家的战国虎纽铜錞于,栩栩如生,自是不怒而威!
虎纽铜錞于 战国
成都博物馆藏
钲也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展厅里带着巴蜀图语符号的铜钲就目送了一批又一批读错它名字的朋友!
铜钲 战国
成都博物馆藏
最后登场的“兽头双耳铜罍”也是重量级文物!罍是古人盛酒或盛水的大型容器,从商代到春秋时期,古人在祈祷风调雨顺或拜祭祖先等祭祀活动中,它可是重要礼器之一。
兽头双耳铜罍 西周
成都博物馆藏
下次来看展,就(在心里)大声读出来吧!
叮咚,常识小课堂下课咯~
不知看到这里的你,是否又收获满满呢?博物馆里还有许多的知识与美好等待着大家的挖掘,而本萌新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学习、认真思考,争取早日带着新问题、新答案与大家再见,一起探索博物馆的无穷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