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23-03-10

Ta说成博丨蜀女基因:历代女性是如何塑造成都文化的?

本周三,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劳动妇女节,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请跟我们一起历数成都历史上那些或才气横溢、或勤劳勇敢、或热血报国的女性们,看她们是如何勇敢追求自我价值,在活出精彩人生的同时,以智慧、才华、勇气为天府文化不断注入活力、增添光华。

其中,成都博物馆藏的提花织机模型,其所属的墓葬主人就是一位约莫中年的女性,极有可能生前从事蜀锦织造,有高超的织造工艺水平。她和千千万万的织工、绣女,给中国乃至世界带去了无比辉煌的蜀锦、蜀绣,为中华文明贡献了卓越的力量。

——编者按

1.png

中国历代文人圈里一直有个风雅的说法——“蜀女多才”。

五代十国的学者何光远就曾在《鉴戒录》中提到“吴越饶营妓,燕赵多美姝,宋产歌姬,蜀出才妇。”虽然这话里带了点让人膈应的“爹味儿”但确实道出了客观事实。

蜀女多才,她们的才华并不局限于闺阁,而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发挥作用,丰富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即便跨越千年,我们仍能在今天的成都找到她们留下的痕迹:

2.jpg

望江楼即景

拍摄:董方

琴台路,成都人公认的见证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爱情故事的地标。其实,在这个故事中,卓文君展示的女性力量远比爱情故事本身更有启发意义——作为汉代世家女,她能够在宗法制的社会里追求自由意志,并坦然承担个人选择的后果。将自我意识写进了四川女性的文化基因中。

3.jpg

卓文君仕女画

清· 赫达资画丽珠萃秀册

sourced: 故宫博物院

老南门大桥,前身是《华阳国志》记载的万里桥。薛涛在这里度过了她的大半生时光,在这里创作了500多首诗歌,现存93首,诗冠全唐女诗人,自创的“薛涛笺”被《天工开物》所记载。在今天的望江公园,你可以一睹“万里桥边女校书”当年和白居易,杜牧,元稹等同辈文豪联诗创作的风采——女性创作,在我们的城市,被视为光荣。

4.jpg

薛涛画像 赵蕴玉 

此外,新都桂湖有黄峨馆,花蕊夫人为成都带来了“芙蓉城”的称号。历代才女留下的痕迹,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中处处可见。

当然,历史中记载的姓名注定是少数。而这些大才女的身后,是蜀地女性大规模接受教育的社会渊源。

5.jpg

石室赋

sourced: 石室中学

汉景帝时代的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建立中国第一所公办学校(也就是如今的石室中学)时,秉承儒家“有教无类”的思想,“使传教令,出入闺合“。

从汉代开始,蜀地女子接受教育就蔚然成风。成都传递数千年的文脉,少不了历代女性的书写。

6.png

如果说,接受教育的才女仅出现在特定的阶级。那参与社会劳动的妇女群体,则是蜀女的另一大组成部分。

蜀地有险峻的天然屏障,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相对小(历史上,我们曾经被归为“西南夷”),民俗风貌中一直有着男女平等的色彩。《史记》中就曾记载,四川地区汉人和其他民族混居,土著“男女无别”。女性广泛参与社会劳动。

而且,成都自古以来最著名的两大工业,都是以广大女性劳动者为从业主体的。

如果你曾造访过四川博物院,或许会对他们的镇馆之宝“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有印象,这个60年代出土于百花潭的青铜器外壁上,镌刻着古代成都人的真实生活图景。

7.jpg8.jpg

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

sourced: 四川博物院

其中第一层描绘的,就是身着长裙的采桑女。这些女性们挽着精干的发髻,手持长钩伸向树梢采集桑叶。更有姐妹直接爬上树枝,充满了力量感与生活气息。

周朝祭礼定下了中国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纺织业是为数不多以女性为主要群体的产业。

而成都,自古蜀国以来就精于桑蚕纺织。是我国丝绸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后汉书》记载,西汉末,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

勾综提花织机模型

sourced: 成都博物院

走进成都博物馆的常设展厅“花重锦官城”,你能看到2012年,成都市北郊出土的四部勾综提花织机模型,它们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提花织机模型。代表了两千年前世界最高水平的纺织、织锦技术。

数千年来,蜀地数量庞大的织女和绣娘通过代际传承,织出了号称“天下母锦”的蜀锦,绣出了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她们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获得了相较同时代水平更有话语权的社会地位,同时也为后世的女性们提供了参与社会劳动的实用选项和风俗环境。

11.jpg


蜀锦织造的过程

sourced: 四川非遗保护中心

这种影响甚至延续到现代,20世纪70年代末,川西地区几乎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人数达四五千之多。而曾经只服务于特权阶级的蜀锦蜀绣,如今也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成都的文创产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png

女性对蜀地的贡献,不仅在于丰富文化肌理和创造社会财富。她们同样一腔忠勇,护卫着家乡的土地。

战争,似乎自古就不是女性的主场。但是四川地区不乏女性拿起武器护卫家园的传说。

唐代,曾生活在浣花溪附近的任氏,精通弓马骑射。当她的丈夫川西节度使进京议事时,成都遭受外敌攻打。这位浣花夫人散尽家财招兵买马,身先士卒,披挂上阵保卫了成都。

13.jpg

游客在浣花祠中拍到的浣花夫人常服和盔甲复刻

sourced:hk.trip.com

后来她受到朝廷嘉奖,被封为冀國夫人,同时代的大诗人岑参一口气为她写了七首《冀国夫人歌辞》。但成都人民更习惯于将她成为“浣花夫人”,

后来杜甫草堂附近的浣花夫人祠,以及成都著名的民俗活动“浣花日”都是为了纪念这位女英雄而来。(古龙的武侠小说《浣花洗剑录》讲的也是她的故事。)

14.jpg

浣花溪即景

拍摄:董方

除了历史人物之外,近现代史中川蜀地区的巾帼英雄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0年代,川陕革命根据地组建起中国人民军队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妇女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她们负责警卫、剿匪、通讯、运输等繁重任务,在红军渡岷江,平定大小金川等著名战役中起到了中坚力量,同时也付出了及其惨烈的牺牲。

15.jpg

除了妇女武装之外,更为广大的劳动女性群体,也在社会各个领域贡献自己的价值。

彼时,妇女解放运动在川蜀国地区大规模推进,川陕革命根据地30多万青壮年女性从事着战斗,生产,宣传,文化教育和公共服务等多种工作,为中国解放事业做出贡献,同时也带领被时代压迫的广大妇女们,走出一条有尊严有意义的道路。

16.jpg

数千年的时光积淀,一代代女性用自己真实的生活与贡献,塑造着这座古老的城市。

无论你的性别如何,“蜀女基因”已经通过基础教育,民风民俗,城建布局,文化传承等多样化的载体,根植于我们心中。

成都之所以为如今的成都,少不了女性力量的塑造。而如今,一千多万在成都工作于生活的女性们,也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努力工作,认真生活。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继续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

女性间的代际传承尤为坚固。

在今天这个属于女性的节日。我们向这座城市的所有姐妹致敬。蜀女的故事远没有结束,我们将继续通过自己的方式,塑造我们热爱的成都。

来源:好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