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23-02-03

周末儿童博物馆 | 新春季自然科普系列课程“兔年说兔”预告

瑞兔呈祥,快乐科普!

成都博物馆“周末儿童博物馆”遇上“2023蓉城科普嘉年华活动”,在新春之际推出“兔年”主题自然科普系列课程之“兔年说兔”,首场惊喜即将拉开帷幕。

可爱的兔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四,自远古时代起就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关于它们的民间传说也真不少,其中“玉兔”的形象早在商代的文物中就有所体现。

1.jpg

商代兔形玉环

 (图片来源: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

可是关于兔子,你究竟知道多少?长长的耳朵、圆圆的眼睛、突出的门牙还是短短的尾巴?

2.png

白靴兔Lepus americanus

(图片来源:成都博物馆“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

其实兔子具有的这些典型的外形特征都有着巨大的作用。长而宽的耳朵可以帮助散热,增强听力以发现敌人;三瓣唇防止高速奔跑中吸入更多的空气,从而避免呛风、影响呼吸;强健的后腿肌肉、弯曲自如的背部和足底的防滑垫,都能让它们保持高速奔跑和自由转向。

自然界也有很多外形特征不像兔子的动物也是兔形目家族的一员哦。例如下面的鼠兔。

3.jpg

鼠兔 Ochotonidae spp.

  (图片来源:成都博物馆“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

鼠兔长得和我们通常看到的兔子完全不一样,圆耳、尖嘴、体型小巧的,它竟然是兔不是鼠?原来兔类有专属于自己的生物学分类——兔形目,不过在早期的分类上和鼠类一样同属于啮齿目,因为它们的门牙都可以不断生长。但现在研究表明,大约在5300万年前“兔子”和“耗子”就已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4.png

兔子的门齿(图片来源:搜狐网)

兔是兔形目的统称,鼠是啮齿目中最大的一个科。然而在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卡尔·冯·林奈提出了啮型动物的概念,将鼠、兔、鼩鼱等动物都归入其中。“安徽模鼠兔”,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兔形动物,生存时代大约为距今6200万年的早古新世。现今的鼠兔保持了它们最原始的样子:粗短的身材、圆圆的耳朵和几乎看不见的尾巴。

5.png

模鼠兔的复原图

(图片来源:中科院古脊椎所)

看到这里,是否意犹未尽呢?其实人们司空见惯的兔子背后还有着众多可以探索的问题。例如兔子名称如何由来?兔类和鼠类最大的不同在哪儿?世界上的野兔都有哪些呢?兔子还有哪些亲戚呢?兔子在生态环境中有什么作用?

而这些问题在自然科普系列课程之“兔年说兔”中都将一一得到解答。课程还将拓展人文历史的兔文化,让小朋友们能够在自然与人文结合的视野里生动全面地认识、了解可爱的“小兔子”。同时课程还准备了惊喜手工环节,大人小孩都能够一起带“兔”回家,快来一起参加吧!

活动信息

6.png

活动名称:新春自然科普系列课程“兔年说兔”

活动时间:2023年2月3日、4日 10:00-12:00

活动地点:五层社教区

参加年龄:7岁-12岁

报名方式:成都博物馆公众号——活动讲座预约

主讲人:何兴成,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馆员,生态学博士,主要从事鸟兽群落多样性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

年度预告

从新春季“兔年说兔”课程开始,成都博物馆2023年度自然科普系列课程正式开启!

自然科普系列课程是依托于本馆大型自然专题陈列“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面向青少年儿童群体开展的自然类科普课程。2019年起,围绕展览中300余件世界不同地区和成都本土的动物标本和场景、多媒体展览资源,开设了《动物眼睛的世界》《喵家族的秘密》《亚马孙动物大冒险》等课程,带领小朋友们学习了解野生动物的特征、分类、哺育、生态环境知识。

经过精心的策划与筹备,2023年度自然科普系列课程从“我们身边的动物学”“我们身边的植物学”“我们身边的昆虫学”三个大领域出发,提供共计10个不同科普主题的课程活动,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一与大家见面,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