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22-11-18

成博人|时间如何成就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博物馆

以下文章来源于好耍研究所 Playful Lab ,作者好耍研究所

文化,是成都的核心魅力之一。也是吸引创作者们留在这座城市的重要原因。
      这是一个坐标内陆却辐射全国的文化圈层,既从千年文脉中传承人文积淀,也向来自全球新锐思潮敞开门户。
      成都的文化是如此多元,绝非一人可以代表。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让更多的声音加入讨论。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我们的【文博有料】团队将邀请成都各个领域的文化艺术从业者与领军人,聊聊过去十年来他们眼中这座城市所带来的灵感与变化。同时也欢迎你来加入这场,属于成都文化人的线上沙龙。


      多元思潮,一期一会

拾年印记,文化成都

1668995831635.png

2.jpg

博物馆,可能是十年来在成都变化最大的一个标签。

十年前,博物馆顶多是学校组织课外参观的地方。

十年后,博物馆早已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常客——打卡逛展,剁手文创,沙龙聚会,喝茶发呆……不知从啥时候开始,它们变成了可以“玩”的空间。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有172家博物馆在成都文物局备案。而其中的第一梯队,当属天府广场旁边的大方块——成都博物馆。

3.jpg

成都人对这座博物馆有多熟悉?

熟悉到“成博”已经是一个融入四川话语境的词汇。

除了博物馆本身之外,它还可以指代方位,即天府广场西侧,与“展览馆”和曾经的“锦城艺术宫”共同构建起成都市中心的坐标轴。

城市在变化,博物馆同样在改变。

在成博今年最新建立的城市会客厅里,我们和成都博物馆的副馆长黄晓枫聊了聊,成都文博博物馆,以及文博产业繁荣发展的这十年。

4.jpg

作为在成都定居超过30年的文博工作者,黄晓枫见证了成博从大慈寺迁出,并在天府广场旁建起庞大新馆的重要时间节点。

在黄晓枫的讲述中,这段故事格外有趣——似乎从迁址一事中,就能看出博物馆与这座城市间的奇妙联结。

老成都人都知道,成博的原址在大慈寺。

5.jpg

成都自汉代就奠定了城市的基本格局,而大慈寺更是从唐宋起就是这座城市商贸与文化活动最为活跃的CBD。1982年时,老成博在这里选址,多少也有记录城市中心历史变迁的含义。

进入新世纪以后,成博新馆建设日渐迫切。历时十多年的筹建与建设,最终在天府广场西侧修建起一座极简风格的大型综合场馆并对公众开放。这就是我们如今所熟悉的成都博物馆。

6.jpg

有趣的是,成都博物馆新馆建设过程中,天府广场及周边区域陆续出土了不少重要文物,为博物馆讲述城市历史提供了生动而珍贵的实证,成都人耳熟能详的明星文物“天府石犀”,就是这个时候被“挖”出来的。

7.jpg

不得不说,这也让成博的馆史中多了几分都市传奇的味道。

现如今,如果你走进成都博物馆,不要错过位于2-4楼的常设展《花重锦官城》——上面提到的一段段时间切片以文物的形势在这里呈现。

在黄晓枫看来,于成都人而言,这里回答了“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终极问题;于游客们而言,这里提供了一个对外的窗口,让他们以最为本源的方式了解这座城市。

8.jpg

过去的这十年里,尤其是成博新馆开放之后,它的花样就变得越来越多。从联合全国乃至全球知名博物馆共同举行的主题特展,到展厅里高频互动的装置体验,再到以展陈为主题策划的各类沉浸式沙龙活动……成博正在经历“藏品为中心”到“观众为中心”的转变。

至此,博物馆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学术机构,而是一个市民们可以欣赏,游玩,消费的公共美学空间。

9.jpg

据黄晓枫的介绍,不只是成博,所有的博物馆都在经历类似的趋势——以“亲民”的姿态走入每一个人的生活。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就将“博物馆的力量”作为主题,旨在强调博物馆拥有汇聚人群的力量。

如今,逛博物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成都人习惯的生活方式。

10.jpg

除了记录时间印记,创造公共空间之外,博物馆也在也在通过多元化的文创产业,为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创造全新的载体。

在普通游客的印象里,博物馆文创,似乎只是展馆纪念品商店里售卖的小玩意。但是黄晓枫却有不同的理解。

在她看来,博物馆搞文创,从理念构思到产品开发的每个环节,都是我们重新认知在地文化,并为人文历史财富创造新载体的过程——成博自2019年起每年举办的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就是文博产业反哺城市文化的典型例证。

11.jpg

“时间”对于博物馆来说,是个复杂的概念。

一方面博物馆的职责是记录旧时光的痕迹,回答人类追溯本源的疑惑。

另一方面,时间的推进也让博物馆的形态与观念发生变化,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想要了解时间如何成就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博物馆,不妨到天府广场西侧的成博来逛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