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22-01-06

致敬,缅怀!痛别青年考古学家何锟宇老师

2021年12月29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知名青年考古学家何锟宇老师,因病逝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41岁。

何锟宇老师1980年出生于湖南省汝城县,先后就读于四川大学考古与博物馆专业、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从2003年起,何老师入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曾任勘探发掘二部副主任、宝墩遗址工作站站长,硕果累累,成就斐然。

何锟宇老师长期坚守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第一线,曾参加或主持发掘成都金沙、茂县营盘山、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新津宝墩、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等重要遗址。参与发掘的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荣获“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共同主持的贵州招果洞遗址荣获“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jpg

锟宇与成都博物馆渊源颇深,他的发掘成果与研究成果对成博藏品体系的建设和基本陈列展览的打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帮助。成博历史文物部主任魏敏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依然为他过硬的专业水平以及无私奉献、不吝分享的精神所感动:“宝墩文化是古蜀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我们常设展的‘重头戏’。我们去宝墩遗址现场考察时,作为遗址工作站的站长,锟宇老师亲自陪同,反复向我们介绍遗址的发掘过程、出土文物的价值,毫无保留地将手里的资料提供给我们使用。”民俗文物部主任杜康作为成博常设展的筹备者之一回忆道:“当时由我负责清选和点交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库房收藏的出土文物,锟宇师兄负责宝墩遗址出土文物的管理。他非常热情地给我讲解了文物的情况,我在他那里清选了大量石器、陶器。2016年初,我们前往北京对接展陈设计方案时,锟宇师兄作为宝墩遗址和古蜀文明的研究专家全程陪伴我们。其实这本不是他的工作,但他尽心尽力,全程沟通交流,为成博的展陈设计提供资料支撑和学术把关。他的无私和无我至今令我难忘。”

何锟宇老师还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动物考古实验室的创建者。他系统整理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多处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遗存,对中国西南地区动物考古学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成博自然部副主任周询回忆说:“在成博‘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中有一处‘家园成都’的展项,该板块很多内容信息都是从何老师的考古研究中获得的。” 

对成都博物馆许多工作人员而言,何锟宇老师既是专业领域的前辈,亦是同门师兄乃至授课恩师。何锟宇老师曾任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并连续多年在四川大学考古学系讲授《动物考古学》课程,为西南地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动物考古人才。

常设展厅唐宋厅的负责人、历史文物部的宛羚本科时就曾是何老师的学生,在她的回忆里,何老师非常善良温柔,对待学生很亲切:“他上课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非常有趣。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课程,他曾把我们带到自己的办公室察看动物的骨骼,讲述它们的特点。”策划部的倩影从大三起就在何老师的考古工地实习,她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何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考古工地条件艰苦,何老师对我们非常照顾,会细致考虑南北方同学的饮食习惯,在大家的伙食里特别安排一些面食,让同学们能吃得舒服。而且何老师一向以身作则,全程和我们一起工作,言传身教。实习结束后,他也没忘记我们,关心我们每个人的工作落实情况,也尽可能地为同学们提供帮助。”

成博的朱寒冰老师是何锟宇老师的同学、好友,在他眼中,锟宇是工作中的“领头羊”——“我总觉得锟宇是受考古钟爱的,但更多的确实是他的努力付出所应得的。去明月坝,发现了明月坝唐宋集镇遗址;做城市考古,发掘出成都当年最繁华的江南馆街遗址;在营盘山、宝墩遗址,追溯古蜀文明的发端,研究先秦先民的生业生态,也硕果累累!”说到动情处,朱寒冰眼含热泪——“锟宇是个很好的朋友,他能细致考虑周遭人的感受,让大家得到很好的照顾。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但凡他能帮忙的,从不会拒绝;我偶尔心情烦闷困顿,总想着约他出来,他是一位很好的倾听者。”

2.jpg

何锟宇老师成果丰硕、贡献突出,为人正直、勇于担当,他的逝世,是成都文博事业的重大损失,也让我们痛失一位好老师、好同事、好朋友。我们会永远记得何锟宇老师对成都博物馆的帮助和支持,谨以此文,敬谢何锟宇老师为成都文博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哀泣!

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