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1-12-12
看展丨大医精诚:白衣秉丹心,仁术济苍生
“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药
文物特展”
在持续3个月的展览后,
于今日落下了帷幕。
展出的300余件教科书级别的文物,
不仅传递了中医药文化的知识和魅力,
也将传统文化与健康理念的深度结合,
在后疫情时代,
给予人们以来自历史的慰藉。
而展览溯及到历史上那些
熠熠生辉的名医,
更以浓墨重彩,
呈现了一个“大医精诚”的世界。
大医精诚,
在于不惜此身,遍尝百草。
传说上古时期,三皇之一的炎帝率众识五谷、辨良药。架木为屋以避凶险,架木为梯以助攀缘,终得良药400余种,集成造福后世的《神农本草经》。在中华文明的启蒙时期,正是无数代先民医疗经验的积累和口耳相传,让中华民族战胜了最初的颠沛流离,后世将之誉归三皇,炎帝被封为“神农”,而我们,也成了炎黄子孙。
神农尝药图象牙牌 清
上海中医药大学藏
大医精诚,
在于望闻问切,行医诸国。
春秋时期,一名名为秦越人的医生,因医术卓群,被时人以上古神医“扁鹊”之名称之。他身处春秋战国时期,心怀天下,曾组建巡回医疗队,周游列国;又通晓全科,随俗为变,望闻问切四诊法流传至今。“洞见症结”“起死回生”“讳疾忌医”等成语或典故,也源自他高超的诊断与治疗。
青釉绞胎伏兽瓷脉枕 唐
宁波博物院藏
大医精诚,
在于手到病除,悬壶济世。
东汉末年,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发明麻沸散,创制五禽戏,以大国医之姿兼济天下,踪迹遍及各地。因尤擅外科,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更是后世无数文学作品里的“神医”原型。
手术器具 明
江阴市博物馆藏
大医精诚,
在于仁心仁术,著书医世。
东汉末年,战争连绵,伤寒肆虐。“医圣”张仲景,目睹惨状,博采众长,苦心钻研,最终写出了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伤寒杂病论》,创立中医辨证论治体系,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
《张仲景五藏论》卷纸(复制品)隋佚名撰
唐高宗时期(650~683年)抄本
成都博物馆藏
大医精诚,
在于医德精微,造福万民。
隋唐,“药王”孙思邈,善谈老庄,长年隐居修道行医,曾被宋徽宗追封为“妙应真人”。他白日手持小镐、身背药篓,在白鹿青崖间尝百草、研药理;入夜起一盏油灯,读医书、著医书,积前人之智慧,加以临床实践之真知,留下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千金要方》。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开篇即明:“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是中国最早对医德提出系统要求的文献。
铜鎏金孙思邈坐像 明
湖北省博物馆藏
大医精诚,
在于考古证今,穷究物理。
东汉末年,战争连绵,伤寒肆虐。“医圣”张仲景,目睹惨状,博采众长,苦心钻研,最终写出了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伤寒杂病论》,创立中医辨证论治体系,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
明代,出身医学世家的李时珍,见古时本草医典“草木不分,虫鱼互混”且“差讹、遗漏不可枚数”,决意亲身探究,以正其名。他翻名川大山,走万里路,穷览群书,治学于草木金石之间,三易其稿,最终完成了百万字巨著《本草纲目》的编撰,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传入日本、欧洲后,其影响力逐渐遍及全球。
《本草纲目》(全20册) 明李时珍编撰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石印本
四川省图书馆藏
大医精诚,
在于独辟蚕业,开创先河。
崇祯十五年,瘟疫横行。吴有性(字又可)孤身逆行,深入疫区,把脉行医。其深感古法医学之不足,广阅医书,设局诊视,结合行医案例,撰写出世界上最早的传染病专著《温疫论》,将温病与伤寒区分,开创中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始,并促成之后温病学派的形成。温病学说使中医在传染病上的理论认识和临床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
《温疫论》 明吴有性著,清刘敞校梓
清康熙己丑(1709年)以后,诚意堂刻本
成都博物馆藏
大医精诚,
在于融合贯通,折衷至当。
清末时期,西医涌入国土,为医学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川籍名医唐宗海另辟蹊径,主张融合众家所长,提出“中西医汇通”,后人誉其为“中西医结合之开创者”。以药医人,以学医医,他研精覃思,著出五书,合为《中西汇通医书五种》,蜚声中外,流芳百世。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唐宗海撰,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成都博物馆藏
循着历史的长河,
淌入中医药文化的支流,
那些熟识的名字,
与他们所留下的
文字、器皿、知识、故事,
依然璀璨夺目。
他们,
以及千千万万
我们未能获知姓名的医者们,
以毕生之功探索无穷的自然之道,
以仁心仁术,
为中华民族的健康、
平安与幸福保驾护航。
大医精诚,至真至善,
他们在世界医学文明史上
书写的灿烂篇章,
蕴藏着丰饶无比的中国智慧,
为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
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