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21-12-12

转发丨人民日报:发现中医之美 ——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访谈


国内首个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在成都博物馆举办。走进大厅,“发现中医之美”几个遒劲大字迎面扑来,在多彩而幽深的灯光下格外引人注目。开展两个多月以来,尽管时常受新冠疫情影响,观众却仍高达到40多万人次,创下该展参观人次新高,深得好评。

据悉,在成都举办的本次特展,是全国范围内中医药精品文物的首次荟萃,系统呈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医药文化。300余件(套)珍贵展品,分别来自15个省(直辖市)的32家单位。如此大规模的中医药文物特展,其背后有你所不知道的策展故事。

将中医药遗产继承好

出人意料的是,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的执行策展人,是一位刚满35岁的重庆小伙子。他名叫杜康,现任成都博物馆民俗文物部副主任。杜康从本科至硕士研究生阶段,都在四川大学攻读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聊起这次策展,他感慨道:“承担本次展览策划是对自己的巨大挑战,但也深感荣幸!”

“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本次展览的筹备时间只有一年半载。从了解中医药政策到学习中医药基本知识,从熟悉中医药历史文化再到搜集与医药相关的各类文物资料,都是我们策展团队摸着石头过河,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较劲,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虽然劳心费神,面临很大压力,但是我们也很有动力,迎难而上。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曾高度评价道:“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国新办发布了《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也随后施行。201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上纲领性文件要求我们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杜康谈到,“文件中的很多精神内核,是本次展览策划的指导思想和动力源泉,更是我们办好这次展览的最大遵循。”

2020年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凶猛,中医药治疗方案的应用实施对于疫情的阻击及防控起到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中的精华值得深入挖掘和继承。该特展通过展示中国传统医药文物,让广大观众进一步了解中医药知识,实现传统文化与健康理念的深度结合。同时,在疫情得到控制后举办该展览,能够弘扬医护工作者的奉献精神,慰藉人民身心病痛,对于传播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积极作用。

四川省中药资源优势显著,拥有4个全国第一。从秦汉到明清,文献记载的医家多达1000余名,在全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都老官山汉墓、绵阳双包山汉墓等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四川的医药文物资源。本次展览是落实好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具体行动。展览不但能够弘扬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对于成都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打造“三城三都”时代标识也具有积极助推作用。

杜康说,本次展览得到国家文物局、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物局、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海量收集文物与文献

“展品收集太不容易了!”杜康十分感慨。

“我所学专业是考古、文物、博物馆方面,但以往对中医药文物接触不多,中医学的知识更是了解甚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唯一的办法也是最可靠的途径,那就是下功夫学习知识和收集资料。这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图书资料的收集和购买,并进行阅读和分析。”杜康说。

第一,与中医药文化遗产(含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图书。例如《中国古代医史图录》《中华医学文物图集》《灵兰集萃:中华珍贵医药典籍展图录》《简帛医药文献校释》《敦煌医药文献真迹释录》《新疆出土涉医文书辑校》《“一带一路”中医药文物图谱集》《中国药学文物图集》《寿而康:院藏医药图书文物特展》《中华医药卫生文物图典》(全9卷21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一至五批全38册)《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第一至四辑全4册)《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第一至三批全8册)等。

第二,与中医药古籍(包括历代不同版本)有关的图书。古籍是一种特殊的文物,它不但具有文物价值,还具有丰富的文献价值,因为医学知识(理论、方法、药物、技术等)的产生、传播和学习主要依靠文献。所以,熟悉中医药古籍需要深入阅读《中医古籍文献学》《中国医籍大辞典》(全2册)《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等重要图书。至于具体的古籍,主要包括医经、诊断、伤寒金匮、温病、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骨科、针灸、推拿、本草、方书、养生等十多个门类。其中的一些经典文献,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千金要方》《瘟疫论》等还需阅读原文。

第三,与中医药基础知识相关的图书需要仔细研读。中医药学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特点,专业性很强,入门比较难。如何理解和掌握中医药的学科体系、基本概念、常用术语是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他们大量翻阅的主要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全3册)《中医基础学科图表解丛书》(全9册)《中医大辞典》《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大系》《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概论》,以及中医药院校的相关教材。

第四,与中医药历史文化相关的图书需要广泛收集和研读。中医药起源于中华文明的诞生之时,并随之发展而不断进步,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中医药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历史发展,中医药与哲学、宗教、商贸、外交、语言、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联系,也都值得广泛关注并学习积累。例如,《中国医学通史》(全4册)《中国防疫史》《中国养生史》《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全15册)《中国传统哲学视域下的中医学理》(全4册)《中国医学文化史》(全2册)《形象中医:中医历史图像研究》等。

第五,与人类医学史、外国医学史或西医有关的历史也需要了解。中国传统医学是人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国家、地区或文明的医学体系早已存在交流和互鉴,传播和影响。尤其是中国传统医学与发端于欧美的现代医学,两者在最近一百多年以来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争鸣与结合。因此,他们主要参考了《剑桥插图医学史》《医学图文史:改变人类历史的7000年》《疾病图文史:影响世界历史的7000年》《Medicine:The Definitive Illustrated History》

通过以上图书资料,他们整理出来1600多件与中医药密切相关的文物。这些文物主要包括陶、瓷、金、银、铜、铁、铅、石、玉、玛瑙、玻璃、琥珀、水晶、滑石、象牙、龟甲、兽骨、竹、木、纸、纺织品等众多实物材质,涉及到刺绣、髹漆、鎏金、掐丝、雕刻、捏塑、书写、绘画、拓印等诸多工艺技术,囊括了甲骨、简牍、缣帛、纸卷、线装古籍(刻本、石印本)等几乎所有文献载体。文物涵盖了与中医药相关的历年重大考古发现,很多都是国宝级文物,例如安阳殷墟出土中国最早的医药文字甲骨,长沙马王堆出土中国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成都老官山出土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医用人体模型和现存唯一可确认为扁鹊学派的著作天回医简,满城中山靖王墓出土的银灌药器,西安何家村出土的“红光丹砂”银药盒,武威出土国内仅存的西夏文药方,清宫存留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药方档案等。

从观众需求来策划展览

文物、图片等资料收集掌握以后,需要进行合理的组织,开始进行展览策划,这也是一个信息输出的过程。用什么样的思路来组织这些文物和图片,他们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提出了多种方案。

首先提出按史前、商周、汉晋、唐宋、明清的时代阶段来划分单元。根据这个思路来做,能够将中医的来龙去脉展示清楚,是一个标准的医学史展览。但是,其展示的对象都是过去的,与当下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基本医药知识缺乏联系,不够接地气。因此,他们刚开始策划不久,就放弃了这个思路。

第二套方案是按照文物的材质和门类来划分单元,进行展览策划。文物的材质和门类主要有陶瓷、金属、玉石、骨角竹木、出土文献、古籍旧档、书画、雕塑等。这种思路,对于从事文物研究的学者是比较实用的,但对广大普通观众而言,缺乏实际生活中的知识性。因此,这个思路仍然不够理想。

第三套方案是以中医药学的知识逻辑(或者学科体系)来作为展览思路。这样可以让中医药的科学文化以历史文物为载体,融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展览的主题、结构、知识或信息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受众面才会更为广泛。因此,这个思路得到大多数领导和专家的青睐。

但是,中医药学的知识逻辑,牵涉很多具体的学科和领域,学习的难度颇大,展示稍多稍深,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就已深涩难懂,没有参观的兴趣。所以,究竟是展示中医药学某些方面的内容,如针灸、中药,还是整体的系统的呈现?是只展示四川的中医药,或者只展示汉医药,还是整个全国各民族的传统医药?类似诸多问题在当时都经过反复思考和斟酌。最后,综合考虑到文物展品的数量、图文资料的多少、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展览的科学性和通俗性,他们确定从中国传统医药的层面来进行策划,这样能让展览的立意更高,视野更广,知识更具有系统性、科普性,同时文物展品、图片资料也更能游刃有余地落到实处。

第三套方案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它不易展示清楚中医药的时间发展历程和空间分布特点。有鉴于此,他们考虑设置序厅“起源与发展”。首先以“源远流长的中医药”为题,依托一张图文并茂的年表,梳理出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成就。其次以“丰富多彩的中医药”为题,从中国的自然环境为依托,主要展示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彝医药、傣医药、满医药等民族医药。

展览的思路和结构清楚后,第一步是落实文物展品。他们与故宫博物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博物馆等几十家单位一一联系,有的经过多个来回。他们协商借展的文物,有不少都无法借出。主要原因有三,有的文物在保养中,有的文物太稀少珍贵,有的文物正在其他展览之中。经过近两个月的交流和沟通,文物最终逐一落实,展品数量已经足够。后由国内专业的包装运输公司,安全运到成都。

接下来是根据文物展品情况和空间布局,撰写展览文案,科学合理地利用空间。这次特展以序厅、五个单元和尾厅为空间顺序进行展示。序厅总览中医药的世界地位及其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特点。一单元“天人合一”,展示中医在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导下对人体生命与健康、疾病的认知。二单元“仁心仁术”,展示中医对疾病的诊断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的治疗。三单元“对症下药”,展示从本草典籍、药材炮制到临床组方和制剂的中药治病疗法。第四单元“手到病除”,展示针刺、艾灸、刮痧、拔罐、推拿、导引等非药物疗法。第五单元“防患未然”,展示中国古代对传染病的认识、治疗和各方面的预防卫生措施。尾厅以中医药在新时代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举措和成就作为总结。

观众的好评是办展的最高奖赏。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开展以来,受到观众热捧,成都博物馆公众上好评如潮,信手拈来几段:

“国庆节到成都博物馆,侧面理解了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什么牛,愿国粹中医能走进万万万家,愿国人能真正的学习,珍爱国粹中医,愿国家真正的鼓励中医药的大力发展,造福中国,造福全人类。”

“岐黄之术,东方医学。陈年老酒,历久弥香。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医文化,博大精深。祖国医学,闪耀五千年,至今仍然为人民服务。中医是无比自豪的国宝和国粹。”

“凭所思所想,无限延伸着展览的广度和内涵。是的,观展观史有思才有得”

“如果说这世上果真有神奇之术的话,中医当之无愧。很多事物,百年即成历史,除了供人们欣赏之外,留下的便只有追忆。中医则不然,悠悠千载,历久弥香,它为护佑生命而存在,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而发展,即使是在西医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众多患者得益于中医。这里我借用朱光潜老先生的话:中医之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成博馆的每次展览从未错过,到时我们来个偶遇。”

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四川频道

作者:刘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