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1-12-04
看展丨葫芦里到底装了什么药?
“悬壶济世”一词是对医者治病救人的至高赞誉。元朝张昱《拙逸诗》中说“卖药不二价,悬壶无姓名”,时至唐朝,诗圣杜甫在《寄司马山人》中有“家家迎蓟子,处处识壶公。”的句子。
悬壶济世的典故,还要从《后汉书·费长房传》开始。曾经有一位身怀医技、乐善好施的隐士医者,卖药于市。他的门前挂了一个药葫芦,每有病人到访,他就从葫芦中摸出一颗药,保证药到病除,因此被人们称为“壶翁”。据传,汝南(今河南省平舆县)人费长房曾见到老翁在病人散去后跳入壶中,心中十分诧异,于是带了酒菜前去拜访。谈笑吃喝间,老翁邀他一起进入壶中世界,其中别有洞天。费长房从此随其学道,学成之后能治百病、驱瘟疫。
再后来,其他医生有样学样,在自家药房前悬挂葫芦,以示自己医术高明。渐渐的,“悬壶”就成了郎中的代称,“悬壶济世”也成了行医治病的美称。
在这个典故中,有一个关键物——葫芦。
壶翁为什么要悬挂葫芦?
这个能装下天地的葫芦里,到底卖了什么灵药?
请大家随着成博君,到“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上来一探答案!
“壶”的象形字
“壶”,为象形字,指葫芦。葫芦与中医关系密切,许多神话故事中药与葫芦密不可分。如“八仙”之一铁拐李,就常背着一个装有“灵丹妙药”的葫芦,周游江湖,治病救人;济公和尚腰间常挂一个葫芦;《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长生不老仙丹也是装在紫金葫芦里的。
铁拐李瓷葫芦坐像 清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藏
下面这座山子以仙人采药为主题,正面高山浮云、嶙石茂松,山路上福、禄、寿三位仙人相谈甚欢,松树下一采药童子,杖上系一葫芦,整体寓意福寿吉祥。
采药图碧玉山子(局部) 清
故宫博物院藏
为何古人如此钟爱将药品盛放在葫芦里呢?
葫芦本身为中药,也是盛药的优良容器,它既轻巧又防水,密封性强,能很好地保持药品的药性。后来许多盛放药物的器皿,即使用瓷、木等材质制成,也喜欢作成葫芦型。另外,除盛装丹药方便,还因葫芦谐音“福禄”,被视作吉祥的象征,常用于陈设装饰。
左:冬青釉瓷葫芦 清 广东省博物馆藏
右:髹漆洒金葫芦 清 成都中医药大学藏
右边的葫芦为木胎,表面髹黑漆并洒金,顶盖呈葫芦枝叶形状。
左边的“葫芦”则为瓷制,表面的冬青釉莹润如玉,青中泛绿。底部有“大清嘉庆年制”款。
那葫芦里装的是什么呢?
其实是以中药为原料,加工制成的丸剂、丹剂、散剂甚至汤剂,方便行医时随时取用。
《神农本草经》有言:“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宜入汤酒者”。
不同的剂型能够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同时也便于使用、储存或运输。
“治内者,自内达外,汤醴丸散丹之类,见于服饮者是也;治外者,由外以通内,膏熨蒸浴粉之类,借于气达者也”。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万灵丹”象牙葫芦 清
上海中医药大学藏
这件“葫芦”以象牙雕琢而成。巧妙地分为上下两部分,可以扣合为一体,顶部有盖。器身上刻写所装药剂名称,上盛“痧气散”,下装“万灵丹”。小小一只葫芦,装了两种常备药物。
当然除了葫芦外,人们还根据不同剂型的药物,采用多种多样的“药瓶”。
在“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中,展示有盛装不同剂型药品的器皿:
如盛装丸药的铜镀金包镶玛瑙丸药管,通体以铜镀金包镶玛瑙为外壳,雕刻有花卉卷叶,工艺精美、装饰华丽,富有西洋特色。
铜镀金包镶玛瑙丸药管 清
故宫博物院藏
盛有朱砂的 “朱砂安神丸”青花瓷盒,绘有我们熟悉的花草纹样,配着鲜艳的朱砂,十分醒目。
青花“朱砂安神丸”瓷盒 清
故宫博物院藏
装着“七厘散”的五彩瓷盖盒,饰有瓶、壶、几案、画轴、古籍等五彩博古图案与皮球花纹,辅以方胜、蕉叶等纹饰点缀。所装的“七厘散”主治跌打损伤、血瘀疼痛等,可内服外敷,疗效显著。
五彩“七厘散”瓷盖盒 清
故宫博物院藏
更有趣的是这件银镂空“寿”字圆药盒,药盒小巧玲珑,盖上镂空团寿字。此盒是为闻药而制作,通过鼻腔吸闻药粉,曾藏于清宫养心殿。
银镂空“寿”字圆药盒 清
故宫博物院藏
葫芦不仅因为它圆满的外观被世人喜爱,作为中医药的象征也一直沿用至今。
“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将在12月12日闭幕。感兴趣的观众不要错过最后观展机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