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1-12-04
研讨会回顾|中意两国专家跨国连线 共话文物保护
研讨会现场
11月30日,为期两天的四川省-坎帕尼亚大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博物馆落下帷幕。研讨会上20位专家就两国最新考古发现、文物保护修复与跨学科应用、文化遗产的管理与展示利用、人才培养、考古文物保护修复及文物保护材料研究等话题进行主旨发言,并来自国内及意大利参会嘉宾展开交流讨论。
现场交流
Day1
第一场:2021年考古新发现
今年3月以来,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进展,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出土逾万件的文物,举世瞩目。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雷雨研究员现场展示了诸多三星堆遗址新出土文物的精美照片。巨型青铜面具、青铜顶尊跪坐人像、龙攀附着的青铜器盖、青铜扭头跪坐人像、姿势奇异动感的青铜神兽,闪闪发光的金面具……让现场嘉宾直呼过瘾。同时,他还向大家分享了8号坑新发现的一件青铜神坛的研究新进度。他说道:“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一方面从根本上是人们对古蜀文明发展水平的认识,是古蜀文明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生动实例,也是中华文明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最好表达,从而极大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雷雨
庞贝遗址公园园长加布里埃·约翰·祖贺特里格则介绍了庞贝古城的最新考古发现,例如古罗马时代的小吃铺、仪式用马车、奴隶墓穴等。这些发现不光可以让观者看到整个城市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各阶层的差异,人们爱好的差异等。“我们可以借助四川经验对我们遗迹进行全新的思考。”加布里埃园长说,他也期望在未来的发掘工作中,能够加强与三星堆遗址博物馆的交流,借鉴三星堆等大型遗址的经验。
第二场:
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及人员培训
近年来,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走红,让社会在关注展览与博物馆的同时,也将目光放在了文物修复、考古等相对冷门的话题。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瓶颈,研讨会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和来自那不勒斯贝宁卡萨大学考古修复学院的帕斯卡尔·罗西院长文物就文物修复人才培养展开交流。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 詹长法
“意大利修复人员全国6万多,我们最多就是意大利的十分之一吧。”詹长法研究员表示,中国修复人员增长速度比较快,但诸多方面仍需要迎头赶上。随后詹长法研究员通过实例介绍了我国文物修复人才队伍的现状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方向,并对如何在修复当中进行新发现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文物保护和修复最终还是要考虑多学科结合,任重道远。帕斯卡尔·罗西院长则结合贝宁卡萨大学考古修复学院的学制、培养方式等介绍了意大利文物修复师的培养体系。
第三场:
考古及文物保护领域的多学科应用
多机构多学科参与,如今已成为考古发掘研究的一种趋势,从海昏侯、南海一号古船到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都有多机构多学科参与其中,充分展现了我国新时期考古理念和考古技术的新进步,也预示了今后考古事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以三星堆遗址为例,对发掘中的多学科、多团队合作探索进行了介绍,比如发掘中对考古现场进行环境监测、修建考古应急保护大厅以及设施设备、对文物保护的保存状态进行跟踪检测及每个考古发掘仓落实多学科团队、使用最新科技对出土文物进行检测保护等。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唐飞
意大利文化部博物馆司代表恩里克·里纳尔迪阐释了在考古遗产修复和保护过程当中多学科的重要性并介绍了意大利如使用多种最新科技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监控、检测和记录,建立跨学科的包括考古学家、建筑师、工程师、修复师、技术工人团队等多学科应用的实际经验。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教授安德烈·但德烈则通过法尔内塞收藏品进行数字处理的例子,介绍了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如何通过元数据对现有指数级增长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更高效地获得共享数据资源。
最后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部主任余健介绍了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文物出土时的状况和修复方法,重点介绍了青铜立人像、一号神树和三号神树三件文物的修复方法和过程,并期待能够使用更先进的科技手段和修复技术,更新的修复材料把未来修复工作提高到更深的层次。
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部主任 余健
Day2
第一场:文化遗产的综合管理
如果说文物指古迹,对应的英文是“monument”;文化遗产则有更多元的社会视角,强调文化传统、公众参与、社会与文化价值、合理利用、环境、重建与阐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主任助理李光涵以《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乡村遗产保护为例》为题,介绍了中国文化遗产的最新保护实践。“我们现在已经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单一的关注,而是要有整体性视角来理解物质以外的宏观结构,这是我理解的活化利用。”李光涵博士说道,他以贵州大利村等乡村遗址为案例,介绍如何以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传统技能传承等多元化的创新方式进行乡村遗址保护,从宏观角度探讨了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
坎帕尼亚大区文化政策和旅游局局长罗珊娜·罗玛洛女士则通过坎帕尼亚大区建设文化遗产数字生态系统的诸多举措和进展,分享了坎帕尼亚大区在文化领域的数字化建设。“在过去2年,我们也受到了疫情的阻碍,但是我们工作没有停止,数字化一直在不断前进。”罗珊娜·罗玛洛女士说。坎帕尼亚大区通过多种创新技术将众多档案数字化并储存构建“巨数据”系统,在各考古博物馆安装温湿度传感器等实例,为在场嘉宾提供可参考经验。
第二场: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
在本主题下,来自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埃尔科拉诺虚拟考古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的四位馆长分别结合本馆在数字化上的创新与利用,分享经验。
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馆长保罗·朱里叶里尼介绍了该馆创新性制作的首个考古博物馆游戏“父与子”的创作理念、目的和相关传播数据。目前这款游戏在全世界下载量接近500万次。通过这款游戏不仅让用户了解了那不勒斯博物馆的珍贵展品,也知晓了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分享了金沙遗址博物馆从数据采集与文物保护、综合信息管理、公众服务等方面搭建“智慧金沙”体系,建设智慧博物馆的宝贵经验。朱章义馆长认为,智慧博物馆建设要以核心需求为导向,创新发展为支撑,不断满足观众文化需求的前提下,逐渐完善构建博物馆的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系统性地为考古发掘、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持续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基础支撑。
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 朱章义
通过百年来的考古发掘,人们越来越好奇,两千多年前的庞贝古城究竟是什么样?据埃尔科拉诺虚拟考古博物馆馆长路易吉·维其那扎介绍,该馆已经通过VR等虚拟技术,再现了庞贝古城和与庞贝古城一并被火山掩埋的埃尔科拉诺古城被火山吞没前的盛况,让游客身临其境。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则分享了三星堆博物馆通过三维采集、12K技术微距拍摄等方式完成文物数字化采集并通过展览陈列中数字化多媒体、线上数字化展示平台、文创衍生品等多种方式传播的经验,同时介绍了三星堆博物馆在文物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未来规划以及挑战。本主题的最后,意大利文化部博物馆司弗朗西斯科·孔多女士分享了意大利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为提升文物展陈品质所做出的的努力以及文物在展示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 朱亚蓉
第三场:考古文物保护修复及文物保护材料研究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肖嶙带来题为《成都地区出土漆木器保护技术与实践》的主旨发言。成都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文物资源极其丰富,尤其以古蜀国、蜀汉时期的文化遗产独具地域特色,漆木器文物就是其中一个代表。肖嶙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复合乙二醛方法对三地出土的漆木器进行保护。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肖嶙
庞贝遗址的很多点位需求进行紧急抢救性修复,有的因风化而发生碎片分裂,有的缺失稳定性,如果不干预,过不了多久,这些石质遗存就会从地表消失了。马泰拉国家博物馆馆长安娜玛利亚·毛洛详细介绍了庞贝古城遗址修复过程中面对风化、脱落、缺失等各种问题时使用的材料及修复方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谢振斌则对三星堆祭祀坑的监测系统、考古舱温湿度控制、考古舱空气质量维护和微生物病害控制等预防性保护措施,有机质文物应急保护室、无机质文物应急保护室、微痕物应急保护室等应急保护平台和现场信息提取技术等进行了介绍。随后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聚合物、复合材料与生物材料研究所主任马力诺·拉沃尼亚为与会专家介绍了用于文物修复的创新纳米结构材料涂层与增材制作技术。三星堆青铜神树如何铸造?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郭建波以三星堆青铜神树为例,介绍了X射线CT断层扫描技术在文物铸造工艺分析中的应用。通过此也让与嘉宾再次感叹古蜀先民的铸造智慧。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谢振斌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 郭建波
两天的研讨会中,中意专家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推广等方面碰撞出了很多新的火花。位于丝绸之路两端的两国专家学者邂逅云端,在分享与交流中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合作,也为即将到来的2022年中意文化旅游年双方在文化遗产领域更多元的互通互联打下坚实基础。
稿件综合自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日报、一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