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21-11-22

看展丨“扁鹊”和他们的枕头

扁鹊,可能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神医之一。在中学课本里,《扁鹊见蔡桓公》作为要求全文背诵的名篇,深入国人的记忆。

不过,也许大家不知道的是,“扁鹊”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上古神话人物的名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高明医生的代称,是一个群体称谓。在这些被誉为“扁鹊”的医生中,以秦越人最为著名。

秦越人,渤海鄚(今河北任丘)人,精通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尤以望诊和脉诊著名。“洞见症结”、“起死回生”、“讳疾忌医”等成语或典故都源自他高超的诊断与治疗之术,相传《难经》也是由其编著。

1.jpg

扁鹊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秦越人的医学成就之一是明确提出了“切脉、望色、听声、写形”的四诊法,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望闻问四种诊法各有其独特作用,而以脉诊最具有中医特色。切”,通过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的综合诊断方法,了解患者疾病的现状和病史,探索病因,辨别证候,对疾病的性质、位置和发展趋势等作出判断,为治疗提供依据。这样的医学诊断以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见长。

四种诊法各有其独特作用,而以脉诊最具有中医特色。

三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搭在手腕处,即使是完全没有学过医的人,也可以感知到跳动的脉搏,但要从这种跳动中探查脉象的变化、辨别身体的状态、找出患者的病因病理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

从秦越人时期开始,经西汉仓公传承,魏晋王叔和整理汇总,南宋施发综合阐述……历代医者不断的探索、丰富、调整、总结。手指一搭一切之间,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与心血,也蕴含着中医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2.jpg

黄绿釉绞胎瓷枕  唐

山西博物院藏

中医诊脉有诸多讲究:环境安静,病人坐着或者平躺,气血平静,手腕则需要平和自然伸展,并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

为了更好地放置病患的手腕,聪明的古人便发明了放在病人腕下起承托作用的器具——脉枕。

根据出土记录,脉枕最早出现在唐代,延绵至清,质地不一而足,有木头、金属、藤编、玉石、竹子等,但从出土数量来看,瓷脉枕可谓是当时的“爆款单品”。

在成都博物馆“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上,就展出了一方方造型独特、别致精美的瓷脉枕。

例如这件青釉绞胎伏兽瓷脉枕,椭圆形的表面嵌以绞胎,演绎着浓淡可挹的糅合之美,褐色灵芝纹更蕴涵着古人强身固体、健康长寿的心愿,它不仅造型别致,而且釉面晶莹滋润,是唐代越窑中的珍品。

3.jpg

青釉绞胎伏兽瓷脉枕  唐

宁波博物院藏

为何中医如此青睐瓷脉枕呢?

一方面,瓷脉枕散热好,手腕搭上去会有一种清爽舒适的感觉。另一方面,瓷脉枕枕体多为中空,便于中医在诊脉时更加灵敏地感知脉搏的强弱、快慢、深浅,和听诊器有异曲同工之妙。

4.jpg

三彩犀牛枕 唐

扬州博物馆藏

三彩犀牛枕,鲜艳的釉色呈现出千年前的盛唐风华,枕座匍匐的犀牛饱含着驱病避邪、降服妖魔、身体安康的美好期望。

5.jpg

茶叶末釉贴花瓷脉枕  唐

扬州博物馆藏

茶末釉贴花瓷枕,两端稍高,中部微凹的设计巧妙融诊脉所需及艺术为一体,莹润自然、古朴清丽的釉色,体现着文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三彩卧兔瓷枕  唐

河北博物院藏

三彩卧兔瓷枕,造型极简却将小兔的长耳、圆眼、肥胖身躯出神入化地呈现出来,枕面绿、褐、蓝三色涂染的莲花,寄托着其时对高洁品质的向往。

8.jpg

绿釉绞胎瓷脉枕  唐

扬州博物馆藏

瓷脉枕不仅是医者诊断治病的好帮手,其精致的造型、丰富的纹饰,也是不同时期社会生活、文化习俗、时尚追求的真实写照。

在一次次脉搏的跳动声中,脉枕也生动起来。无论是孩童赤子天真,光润粉嫩的手;还是老者千帆过尽,皱纹满布的手;无论是面土背天,刚健粗砺的手,还是文墨浸染,温情柔软的手……当它们落在脉枕上时,医者与患者之间就构建起了信任和关切,激发了对于生命与健康的渴求,携手开启战胜病痛的努力。

凝视着这一方方小小的脉枕,体会它所饱含的中医传统文化,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带来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