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21-05-26

“十大”系列专稿丨关于影偶,你不知道那些事儿

藏品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成都博物馆汇集了来自全国30个省市区的近30万件皮影木偶精品,形成了世界上藏品数量最多、年代最久、种类最全、品质最优的皮影木偶收藏。

这些“最”字,来之不易。它们不仅意味着从国家到地方、从中央到民间的通力协作,更代表着绵延数十年、历经几代人矢志不渝、的努力成果。每一张皮影、每一个木偶的背后,都藏有一个凝聚着心血、情怀与坚守的动人故事。

在众多馆藏中,有一批成都皮影,极为珍贵。

自清末民国开始,结构复杂精巧、装饰极具川剧、蜀绣等地方特色的成都皮影一直受到西方人的收藏关注,较多流失到欧美博物馆。

3.png

梁开通先生指导工作

在成博新馆筹建期间,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磋商,博物馆征集到了一批珍贵的成都皮影。然而,当工作人员看到这批皮影时,它们已是一堆支离破碎的散件,数量多达近万片,密密麻麻地铺满了整个库房,让人无从下手。为此,博物馆特别请来了成都木偶皮影艺术剧院的老专家梁开通先生指导,着手进行角色的辨识、人物的拼装以及影片的修复工作,这一做,就是数个寒暑。

除了数量巨大,这批散片还受损严重,有些甚至残破扭曲、斑驳失色,工作人员不得不仔细辨认每一处线条的走势、每一条游龙鳞甲。而且,许多散片都是成双成对的,极为相似,工作人员不时需要到处查证资料,对比确认。枯燥、单调、错误、重来……就是他们的日常。

4.png

皮影修复工作

“我们曾经在一件红色蟒袍的拼装时卡了很久。蟒袍缺一只带有龙纹的上臂,但经过分类筛选过的上臂散片都不能匹配,我们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参与过这项工作的同事讲起拼装工作时,对当时焦虑无助的心情依然记忆犹新,“我们只能大海捞针一般地反复寻找,终于,在一件已经拼装完毕的皮影身段上找到了它——原来它被错误地上到另一件极其相似的蟒袍上了。”

就这样,一点点地拼合,一次次地修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最近,这项工作才终于完成。

成都皮影的故事只是几十年征集、修复、展示、研究经历中的一个缩影。

如今,在成博第五层的“影舞万象·偶戏大千—中国皮影木偶展”中,观众不仅可以看到这批来之不易的成都皮影,还有更多珍贵的展品与故事等待着人们的探索。

明代山西的牛皮“龙”皮影,

是馆藏年代最早的皮影之一。

它完整细腻,历经数百年而精美依旧;

采用有名的潮州刺绣制成的铁枝木偶戏台,

地方特色强烈,富丽堂皇;

大到1米来高的泰兴杖头木偶,

小到40厘米的四川京木偶,各具特色……

而众多的影偶剧目都以百姓们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历史事件为原型,既有选自《西游记》《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等名著里的经典篇章,也有《山海经》等志怪传说中的精怪鬼神,还有不少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目如河北的《五峰会》、成都的《白蛇传》,更以角色完整、造型独特尤为引人入胜。

5.png

《白蛇传》

6.png

《五峰会·辞父》

7.png

《西游记·三借芭蕉扇》

皮影、木偶在千百年的生长和延续中,融造型艺术与戏曲艺术为一体,流派纷纭、名家辈出,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美学成就。“影舞万象·偶戏大千”展览并非对皮影、木偶展品的简单陈列,更收藏了相当数量的皮影木偶演出乐器、雕刻制作工具、戏本影卷等实物与大量珍贵的民间皮影演出音像资料。成博人对藏品进行了数字信息采集,根据系统的研究工作,编纂成诸多学术出版物,如修复成都皮影的过程就形成了研究性图录《成都皮影》。

从征集到修复、从展示到研究,展览始终致力于完整、系统地传承这项宝贵的艺术形式,让它们被更多的人看到、理解、喜爱,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