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1-05-15
影舞万象 偶戏大千——成都博物馆里的光影之美
“掌中千秋史,驱使百万兵”,皮影与木偶,皆属于最古老的傀儡戏,有“百戏之祖”的美誉。从商周时期,人们用草扎或泥、木、陶、石制作的人形代替真人陪葬,成为了“偶”的前身;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录“故老相承,言影戏之原,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记述的是汉代方士设帷帐,为汉武帝召李夫人魂的故事,此或为皮影戏之滥觞。
数千年来,皮影、木偶曾经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娱乐方式,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式微。本世纪初,从濒临消失的“四川皮影”“云南皮影”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戏剧文物开始,成都博物馆的前身——成都博物院着力于抢救性征集、保护和研究这一重要的珍贵文化遗产。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文物信息中心、省文物局、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国际木偶联会、各个省的皮影木偶和文物机构的帮助支持下,在几代人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下,渐渐汇聚了来自全国30个省市区的近30万件影偶精品,形成了世界上藏品数量最多、年代最久、种类最全、品质最优的皮影木偶收藏。
2006年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全国唯一一家冠名为“中国”的皮影专题博物馆落地成都博物院;此后,随着成都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推进,木偶皮影展作为常设展览之一开启了漫长的策划工作。然而,影偶艺术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其覆盖地域之广、时间之长、流派之众、剧目之繁多,浩如烟海,如何才能梳理出清晰的线索?策展团队大胆摈弃了时间或流派的单线逻辑限制,按照皮影木偶文物到戏剧演出,再到传统文化的构架,全景式展示了影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2016年,策展团队十年磨一剑,精选极具代表性与独特性的2140件/套展览,重磅推出“影舞万象 偶戏大千——中国皮影木偶展”,首次在国内以展览的方式对中国皮影木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全面的展示。影偶是动静结合的艺术,为了让如此繁多的展品得到更好的视觉呈现,成都博物馆策展团队与中法展陈团队、国际知名照明设计公司深度合作,以最国际化的展陈艺术语言诠释最中国、最乡土的传统傀儡戏艺术。别具特色的一点是,设计团队充分考虑到影偶作为舞台戏剧艺术的属性,采用舞台照明的中控台技术,用前置光源塑造展品的艺术质感,以后置光源营造舞台效果,让观众们可以随意切换于“观展”和“看剧”的不同感受中。此外,团队对展品组合进行艺术化处理、将场景复原融入故事性、在展厅中陈设22个自主创作的故事、2760分钟的剧目和40处多媒体,中和了展品和信息繁多可能带来的疲惫感,让整个展线张弛有度,丰富多彩。
“影舞万象 偶戏大千”展厅
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影偶艺人们用灵巧的双手演绎流传千百年的悲欢离合,用动人的唱腔来颂扬着忠孝仁义礼智信,一方戏台,灯光明灭,抚慰了无数人的心灵,也传递着古老的公义与道德。如今,“影舞万象 偶戏大千”展览依然通过展演结合、文化输出以及成体系的全链条文化IP打造,坚定不移地履行、并发扬着这一使命。2017年,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被国际木联授予“国际木联皮影木偶研教展演基地”,首推周末儿童博物馆皮影木偶活动、全国皮影木偶艺术精品展演季,参与人数近17万人,原创剧目《灵犀传说》,将皮影结合成博镇馆之宝石犀,使用四川方言演绎鲜活泼辣的天府文化。饱含传统文化元素的剧目、艺术性极高的视觉呈现、轻巧便携的体积优势,让影偶文化能够以小型展览、文化活动、数字化光影、文创产品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走入城市空间、走入中小博物馆和校园、社区,用创新创造激活传统文化,用历史文化赋能城市发展。2012年,成博协办第21届国际木偶节活动,2019年,远赴摩洛哥、塞尔维亚等地开展文化活动,作为成博乃至成都的一张文化名片,在世界舞台唱响中国故事。
皮影木偶精品展演季
一个展览,记载了一代文博人对影偶艺术的集中性、抢救性保护行动;一个展览,呈现了年青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成都博物馆在“影舞万象·偶戏大千:中国皮影木偶展”中,以自己的青春和热情,保护并传承着中华传统艺术,书写着博物馆人的时代使命和文化担当。
本文作者:唐澜芯
原刊于《文化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