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18-06-09

成都博物馆多彩活动迎节日 让文化遗产“活”在观众身边

6月9日是中国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发祥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成都的一张名片,成都博物馆推出系列惠民公众活动,助力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

新展上线 首场讲座关注古建遗产保护

八十年前,中国第一个以研究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为宗旨的学术团体——营造学社,冒着战争危险为广汉的古建筑拍摄了560张珍贵的照片资料;八十年后,斯人已逝、建筑不再,这批照片成为广汉灿烂古建文化的唯一影像资料。6月8日展览《影子之城——营造学社镜头下的广汉》在成博三楼坡地展厅开幕。这批尘封的照片、这段被湮灭的历史,终于重见天日。

6月9日上午10:00,该展览的首场讲座《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在万千期待中隆重登场。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古建筑研修班,现为四川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长、国家文物局专家库古建筑专家组、规划专家组专家、四川省人民政府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专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会员(ICOMOS)、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CHINA)理事朱小南在学术报告厅为大家讲述了一段营造学社的历史,以及营造学社与四川的不解之缘。

 

如今,保护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共识,对建筑遗产保护的关注也日益增长。中国古建筑反映了历史,体现了过去中国文化积淀与发展。古建筑也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维护古建筑,一定意义上是在维护一个民族的文化。

守艺不易  蜀锦传承人现场献艺 

蜀锦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传承时间最长的织锦,被誉为“天下母锦”。从汉代置“锦官”标志着蜀锦织造形成规模以来,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蜀锦织造技艺是一项复杂、细腻的丝织工艺,技艺传承全靠口传心授,需要在长期的磨练中才能掌握蜀锦织造方法。想要完成一幅蜀锦,不仅需要精湛的织造技艺,更少不了上机前对丝线细致地调整工作。此前,国内的几个专业丝绸博物馆都有织机的演示活动,但是大家只能看到最后一个环节——织造。然而今天上午10:00在五楼公共空间,来自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蜀锦织造大师贺斌及织造师曹代武向观众演示了调丝、纬络、整经等准备工具和工艺,让观众了解到蜀锦织造前3个最重要的准备环节。

 

蜀锦织造工艺传承的不易。通过本次活动,让蜀锦纺织工坊的每一个分工和流程都能为观众所认知,观众可以近距离现场体验和感受汉代蜀锦织造过程的各个环节,从中窥探汉代蜀锦织造的秘密,更好地宣传蜀锦文化,让更多人加入到蜀锦织造工艺的传承保护中来。

 

体验结束后,观众也纷纷表示;“确实太不容易了,幸好有这么一批传承人在,让我们中华传统技艺能够保留下来。”

皮影木偶齐上阵 让观众感受非遗活力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上午11点,皮影剧目台上演了《猪八戒吃西瓜》、《猴子捞月亮》。现场声音夸张有力,结合灵动的皮影表演,演出气氛持续高涨。为了让大家更近距离地了解皮影,中间还穿插了互动体验环节,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

近年来,成都博物馆及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宣传、传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5楼常设的皮影社教活动受到社会良好的反响。除了在博物馆演出外,还走出博物馆到幼儿园、特殊学校开展专场皮影表演及互动活动,受到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下午两点,小朋友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成都博物馆五层中国皮影木偶展厅,在生动形象的解说中了解了中国皮影与木偶的历史源流、区域特色、制作工艺、操纵技巧等历史文化知识。接着他们就来到了五层社教区,自己动手,利用成都博物馆原创设计的“小马驹”提线木偶材料包,制作了一匹匹可爱的“小马驹”。制作完成后,他们还尝试着运用刚刚从展厅参观中学到的木偶操作技巧,让“小马驹”在手中欢快地奔跑、跳跃!

 

 

讲解参观与手工互动的搭配,让小朋友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皮影与木偶的无穷魅力,“博物馆不仅有可以看的,还有可以玩的,我们很高兴看到小朋友们能够通过博物馆对文化遗产产生兴趣、喜欢上我们的传统文化”,一位现场参与活动的家长这样说到。

 

文化遗产连接了过去、未来和现在,保护和传承更需要多方努力。让文化遗产融刻在观众心中,才能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成都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机构,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今后,成都博物馆也会持续发力,将创新、创意和创造运用在对其的宣传保护中,助力其再现文化内涵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