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18-06-17
耍都话端午|忆旧时 寄相思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苏轼《浣溪沙·端午》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为“端五”或“重五”。端,正也,始也,五,与午相通,因此,“端五”亦称为“端午”“重午”。端午之俗,历史悠久。最初与远古先民祛邪、除毒、避瘟、止恶等观念相关。到汉代,与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七夕、重阳、腊八等中国传统节日一起形成定制,延续至今。
端午节历来是人们十分重视的节日,从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到如今祈求平安团圆,端午被赋予了各种丰富的文化内涵。爱过节的成都人更是从吃喝玩乐各个方面来传达出祝愿与期望。
【卖粽子】
不知从何时起,马鞍路在端午前后已成为端午成都一道极具特色的风景。街道旁,陈婆婆、李婆婆、马婆婆们成了这里的主角。他们一边娴熟地包着粽子,一边叫卖,不时与邻挨着的姐妹们打趣,一条街飘散着粽叶香,嬉笑声与满满的祝福。
【食粽子】
我们儿时记忆的椒盐粽,腊肉、红豆、椒盐和糯米的组合向四方传递着成都的热情、清新与包容。随意地蘸白糖、撒黄豆粉、浸蜂蜜或者更大胆地淋上老干妈,白味粽也能满足我们无限的创意与欲望。
【饮雄黄】
古人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端午节这天,人们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如此能够让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
【赛龙舟】
马可波罗游记中仅有的四座桥之一——府河与南河交汇处的安顺桥在端午这天披上彩旗,绵延在桥上、道路旁的人们鼓掌喝彩,观看着河道中的龙舟竞渡。水中争抢鸭鹅的人们更是引得众人捧腹,两者相宜,更添热闹有趣。
入夜,街灯的映照下,河灯如满天星,绽放在在宁静的河面。岸边,通明的灯火交相辉映。河灯带着人们美好的祝愿,顺流而下,奔流远方……
【鬻香药】
南宋《方舆胜览》中提到,“蜀民于大慈寺鬻香药号、药市”。公元756—757年,唐玄宗避乱蜀中时赐建大圣慈寺。而后其成为中晚唐至宋代成都府城显赫的佛教寺院和西南地区文化传播中心。人们相信,戴香囊能够散风驱寒、挂艾叶能够祛毒除瘟,所以端午的大慈寺也应景地开设了香药集市。端午佳节,除了官方宴饮,寺内外热闹非常,医生卖艾草,道士卖符,各种卖五彩丝线的,避邪物吉祥物的,粽子的,大慈寺一下都集齐了。
如今,端午依旧,我们更多地将一切的情愫幻化成思念,如酒,越陈让人越发回味。
在此,成博君祝您一切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