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18-11-08
“秦蜀之路 青铜文明特展”策展人讲解活动人气爆棚“秦蜀之路 青铜文明特展”策展人讲解活动人气爆棚
11月6日,成都博物馆每月一次的“馆长及策展人讲解日”活动如期而至,此次为观众讲解的是“秦蜀之路 青铜文明特展”。虽然特展展期已临近尾声,但观众依旧热情不减,活动报名通道刚刚开通,名额就被预定而空。
此次为观众做讲解的策展人分别是魏敏和郝晓晓。魏敏是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现任成都博物馆历史文物部负责人,2018年5月至7月,作为执行策展人组织完成了“秦蜀之路 青铜文明特展”展览策划及实施。郝晓晓是武汉大学考古学硕士,现在历史文物部工作,也参与了“秦蜀之路 青铜文明特展”策展工作。两位策展人分上、下午为观众作了特展讲解。
上午10点,魏敏准时带领观众进入展厅。她首先介绍了展览的策展思路,在讲解中强调了以青铜文明为载体的秦蜀两地的文化交流和影响,解释了展览中“秦”的概念是作为地域概念而非国家概念,并进一步阐释,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利用穿越秦、巴山脉的原始谷道通行,此时秦岭南北的文化交流已经相当频繁。当讲到三星堆眼睛型铜器和城洋出土的铜泡形器时,有观众表示好奇,提出为什么两地都出现了同类器形的问题,魏敏解释这反映了两地在当时具有相似的信仰母题。
在讲解青铜兵器时,魏敏让观众作仔细观察和对比,她说三角援戈的时代及地域分布反映了因文化交流而产生的错位发展,商周时期常见于关中、汉中平原的三角援戈,却在战国时期的巴蜀地区发扬光大。这组兵器虽然其貌不扬,但是意义非凡,它说明了关中、汉中和成都平原的密切文化联系,所以文物的价值并不一定由颜值来决定,更重要的是看其包涵的历史价值。
下午策展人郝晓晓在为观众讲解时,首先介绍了展览概况,让观众对展览有了总体认知。紧接着着重介绍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何尊,详细解读了其铭文,强调了最早的“中国”二字就出自于此 ,即“宅兹中国”。讲到宝鸡的弓魚 国墓地时,策展人表示该地区出土的文物文化特色鲜明,其尖底陶器与成都金沙遗址的器形非常相似,说明两地文化关系密切。茹家庄出土的女相铜人手势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有异曲同工之处,再一次印证了秦蜀两地的文化影响深远。
在提及西周青铜器时,策展人解释到,周人之所以建立以鼎簋之制为核心的礼制体系,是源于西周人的信仰“先礼而后鬼神”,观众们全程都饶有兴致地聆听着讲解,有观众提出问题时,大家也都积极参与讨论,讲解活动在轻松而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着。
最后,策展人总结到,本次展览不仅向观众呈现了成都平原、汉中平原以及关中平原的青铜文明,也让观众了解到了秦蜀两地文化交流古已有之且影响深远。听完讲解,观众表示收获颇丰,并表示将持续关注成都博物馆“馆长及策展人讲解活动”,期待参与下一次同样精彩的展览讲解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