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18-08-17

七夕拜魁星,这是学霸的过节方式!

关于七夕,我们很多人只知道牛郎织女鹊桥会。当朋友圈秀恩爱大赛如火如荼时,如何成为一股清流,脱颖而出?接下来君君要来给大家指点迷津。

魁星:笔斗一挥点英才

农历七月初七为魁星诞辰,道教奉“魁星”为主文运、文章之神,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所以,七月初七这一天,大家可以拜魁星求文运噢!

      把“魁”字拆开,可分为“鬼”和“斗”二字,魁星由此被形象化,他是一赤发蓝面之鬼,一脚立于鳌头之上,一脚后翘如同“鬼”字的弯勾。意为“魁星点斗,独占鳌头”。魁星通常右手握一支大毛笔,左手执墨斗一只。传说他的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

 

魁星画像 成都博物馆藏

蒲松龄在《聊斋》中写到一则关于“魁星”的故事:郓城有个叫张济宇的人,似在夜中看见一拿着笔的鬼神,便以为其为魁星到来,预示他即将高中,从此便自负起来,到最后竟然一无是处。【原文:郓城张济宇,卧而未寐,忽见光明满室。惊视之,一鬼执笔立,若魁星状。急起拜叩,光亦寻灭。由此自负,以为元魁之先兆也。后竟落拓无成,家亦雕落,骨肉相继死,惟生一人存焉。彼魁星者,何以不为福而为祸也?】可见在古代,读书人为保佑自己考运亨通,拜魁星已然成为一种民间信仰。

自古以来,四川地区的魁星信仰颇深,至清代达到鼎盛。每年乡试、会试之前,文人雅士络绎不绝来魁星阁上香,对着魁星顶礼膜拜。在成博三楼的特展《影子之城——营造学社镜头下的广汉》中,我们还能看到底层供奉着文昌帝君,楼顶供奉着魁星的魁星阁。与我们通常所见手提毛笔和墨斗的魁星有所不同,广汉魁星阁中,魁星为一手执笔,一手提乌纱帽的形象。

 

 

广汉魁星阁与魁星

现代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也与日俱增,他们企望拜魁星,一举夺魁,金榜题名,时至今日各地魁星阁的香火依然十分旺盛。

文昌帝君:点星为帝护文心

说起文运,我们不得不说另一位掌管功名利禄的神仙——文昌帝君。大家常常将魁星和文昌帝君傻傻分不清楚,两者到底又有何区别呢?

文昌,本是星宫名,包括闪颗星,即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古代星相家解释为主大贵的吉星,道教将其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又叫文星。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以后,文昌星尤为文人学子推崇,有谓文昌“职司文武爵禄科举之本”。 

文昌帝君又名梓潼神,最初是梓潼七曲山上的地方小神,宋代因传说掌管文昌府,主管文运,逐渐与科举联系起来。元仁宗封其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由于封号中带着“文昌”二字,遂与文曲星信仰重合,成为中国科举之神。

在道教信仰上,文昌帝君主文人打扮的梓潼神,而魁星则主鬼面踢魁的大魁星君。

 

那文昌帝君如何一步步走到中国科举之神的地位呢?

宋元时期,文昌帝君尊为主仙、人鬼生死爵禄的神。科举制的发展,天下府县处处建文昌宫。明代以后,每一所学校都会有部分建筑用于供奉文昌帝君。在《清史稿·礼仪志》中记载:“春、秋仲月祭历代帝王、关圣、文昌。”这显示,到了清代,文昌帝君已为国家正祀。

在成博《和而不同——成都博物馆藏清代四川地区木雕造像展》中,精选了40余尊文昌帝君造像,他们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缀补子官袍,腰腹束玉带一根,或俊秀或老成,气质儒雅,文质彬彬。

 

从文昌帝君信仰中,我们可以看到道教文化其实与百姓生活走的很近很近。鲁迅先生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文化深深积淀在中华传统民俗里,影响着信仰习俗、祖宗崇拜、节日习俗等等。本命年拜太岁、春节祭灶王、贴对联、放鞭炮、接财神等习俗皆源自于道教。

下周我们将迎来中元节,即民间俗称的鬼节。你以为它仅仅是个简单的“鬼节”?其实,中元节承载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和精神,它与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农历十月十五(下元)共同称为道教中的“三元”。人们在上元节庆元宵、中元节祭先人、下元节念贤人。同时,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并称为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人们多在此节日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表达美好的企盼。

 

道教文化丰富了中国民俗节日的内涵,它以极强的包容性,连接着中国传统文化,让民间信仰在千百年间流淌不变。而还有哪些民间传统节日蕴含着浓厚的道文化,请期待下期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