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18-08-25

中元节不仅仅是“鬼节”!

殿阁新秋气象清,

玉阶露冷半雕冥。

六宫最重中元节,

院院烧香读道经。

在王仲修的诗里,早在宋代就出现了中元节诵读道经的盛象。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百姓想要的,几乎都能在道教中找到对应的祈福神仙。清代开始,道教逐渐在庙堂失势,转而走向民间。诸如关公、药王、财神,城隍、娘娘神等许多神仙都是从民间信仰中吸收过来的,众神各司其职,从生老病死、娶妻成家、升学考试、求财出门等方方面面护佑着百姓。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千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道教不断糅合中国文化传统和民俗信仰,使它与种种民间观念、风俗习惯保持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药王像

 

关帝像

祭祀的节日:中元节

在民间信仰中,以七月十五为中元,是一年之中除了清明之外另一次祭祀亡故亲人、缅怀祖先的节日。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合称为“三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元节是怎么来的呢?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合称为“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地派驻人间的代表。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称下元解厄。道书说,凡是这三天,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其中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这便是为何中元节又称“鬼节”的原因。此外农历七月十五日,正值“立秋”时令前后,所以又称“小秋”时节。这时若干农作物成熟,按照惯例,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会用新米等祭供祖先,并请老祖宗尝新,所以就有了中元节祭祀祖先的习俗。

 

在四川地区,中元节要烧袱纸祭祖。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然后将纸钱焚化。而在湖南邵阳,中元习俗要繁复得多。中元节在邵阳被称为“请老客”,也就是把先人们请回来归宗。农历七月初十开始,每家香案三餐摆满烧香点灯“接老客”,到了七月十四晚“送老客”结束。在农村地区,老人们常常是未进七月便早早开始准备,平时舍不得吃的鸡、鱼、肉等在中元节一定是不会少的。

到了七月十五这天,家中长辈会在家中神龛前跪下,点燃准备好的冥纸,三五张一片,交叉簇成一小堆,火舌舔着冥纸,把屋子映得红彤彤的。灰屑在空中翻腾,仿佛迎接着老祖宗们归来。长辈边烧冥纸边念叨:“中元时节鬼门开,有请祖宗进门来……”念完,长辈长伏不起,然后家中老小给祖宗敬香,烧纸,磕头。

 

中元节祭祖在人们的心中仿佛一个家庭的元气所在。在生活疲惫、无助的时候,人们心中最后的依托只有祖宗,他们对后代最原始、最无私的爱护一直都在。

过年的前奏:祭灶神

或许你还记得小时候,每到腊月二十三,总能看见家中的老人在厨房忙碌着,点灯跪拜,祭祀灶神。

灶神又叫灶王爷,掌管一家人饮食,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向玉皇大帝汇报主家一年善恶的时候,因此,每到这一天,人们就极尽所能地去“贿赂”灶王爷,向灶王爷献上用麦芽糖做的食品来,希望这样的“糖衣炮弹”能让灶王爷多说些甜言蜜语,同时,人们还会在灶王爷的两边写上祈求吉祥的对联,保佑自家来年幸福。

 

灶王像

老人们常说:“祭了灶神,年儿就真的开始了。”年复一年,灶神成了中国民间最富代表、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神仙,寄托着百姓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道文化:潜藏于民间

本命年拜太岁、从驱散妖鬼怪的桃符发展而来的贴春联、正月初五接财神……这些习俗我们大多耳熟能详,但也许大家都不清楚,这些习俗都来源于道教。如今祭拜神灵的礼仪虽简化不少,但其中的寓意却不减灭。每逢年节时,那些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便“走下神坛”,与百姓同聚,成为各家各户不可缺少的一员,并在年节庆典中不断强化着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或许这也是千百年中国崇神信仰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人们在崇拜神仙的信仰中传递着包容的精神和对和睦幸福生活的向往。道教神灵也就这样贯穿在民间文化,影响着民间节日习俗。

 

火德星君像

 

文昌帝君像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文化,它存在于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某种程度上,我们习惯它犹如我们习惯每天餐桌上的米饭。大米之于生活,正如道之于中国人,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只有细细回想,才发现,道,就在我们生活之间。

部分资料据网络

展览名称:《和而不同——成都博物馆藏清代四川地区木雕造像展》

展览地点:成都博物馆负一楼三号临展厅

展览时间:2018年8月14日——201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