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18-09-08

教师节|他才是历史上第一位公立学校校长!

教师节

 肥宅 欢腾的暑假一晃就过完了,你是不是还沉浸在悠哉悠哉的日子无法自拔?不要忘了,开学的同时,老师们也开始了辛勤地工作。

 

说到教书育人,你最先会想到谁?孔子?荀子?还是朱熹?成博君最先会想到文翁!没错,就是“文翁石室”的“文翁”。

如果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名师”,那么,文翁的特别在于他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学校”,自己成了“第一任校长”,还培养了“第一批专职教师”。

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庐江郡舒县人。汉景帝后期,担任蜀郡守,文翁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办学上,其创建的文翁石室,是中国第一所由地方政府开办的学校,也是连续办学两千多年未有中断、未曾迁址的学校,后来逐渐发展成今天的成都石室中学。文翁的这一创举,在天府之国的成都揭开了巴蜀地区两千年蜀学发展的帷幕,其文化功绩也值得后人效仿学习。

 

文翁如何是发展蜀地教育的?

他从自己的蜀吏中选出优秀的学员,让他们前往长安跟随博士们“深造”,学习儒家经典、律令等。学成归来,文翁就根据这些学员的成绩安排相应官职,让其中的精英们担任郡守、刺史等要职。

地方有了文化精英,文翁又开始为“可持续发展”做着谋划。文翁因地制宜,命人在成都用最常见的石头垒起石屋,就有了“文翁石室”。在“文翁石室”学习的学生们更是能免去徭役,学得好的还能补为吏员。每次外出巡行,文翁将书读得好的学生带在身边,让大家见而羡慕,便有了争相慕学之风。长此以往,蜀地改变了“辟陋蛮夷风”。《汉书》中将此盛况描述为:“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文翁石室”又是怎样上课的?

出土于成都的《传经讲经图》为我们描绘了汉代的学校是如何授课的。老师面向学生坐于榻上,双手置于前,六位学生席地跽坐,双手捧简,恭敬地听老师讲经授课,这个场景是不是和现在的课堂没差别啊?画像砖为我们定格了汉代蜀地学子好学钻研的场景,司马相如、扬雄、苏洵、苏轼、苏辙、杨慎、张问陶、郭沫若、巴金等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家,更是在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蜀学菁华,也留住了巴蜀文化绵延优良的教育传统。

 

传经讲经图

唐代裴铏的“文翁石室有仪形,庠序千秋播德馨”、宋代陆游的“蚕丛角歌吹,石室盛书诗”、清代顾光旭的“文翁启石室,教化盛西汉”等纷纷赞誉过蜀地浓重的好学之风。

现藏于成都博物馆的东汉蜀郡太守李君碑、裴君碑,出土于天府广场东御街,是迄今为止四川地区发现的体量最大、文字最多、保存较为完好汉代石刻。两座汉碑赞颂了裴、李二人作为蜀郡太守为振兴蜀地教育而做出的努力。

 

 

李君碑

 

裴君碑

《李君碑》说李君“珍儒重能”,“拔擢英才”,他积极办学,“同心齐鲁,诱进儒墨。远近缉熙,荒学复殖”。《裴君碑》则记载了裴君重建学校的事迹,“孔修泮学”,“恢兴七艺”,终于“救复衰渐,举道崇行”,赞其“儒宗咏述,永垂亿万”。以教育营养城市,可见,蜀地崇文尚教之风一直存在。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教育是蜀地文化积累的一部分,也是蜀地发展点滴的筑就。崇文尚教的理念,即便在困苦的年代,最黑暗的岁月,四川人民心中扔不曾抛弃。书本,总是会被拾起、阅读、运用,逐渐成为蜀地文化的精神图腾!

知秋九月,不忘师恩。感恩人生路上遇到的每一位老师,那就将大家对他们的祝福都写下来吧,君君送你上头条!

部分资料据:

[1]舒大刚.“蜀学”三事:成都文翁石室丛考[J].孔学堂,2015(07):73-80.

[2]林和生.文翁兴学的现代阐释——文翁兴学、科举制与现代西方文官制度[J].中华文化论坛,2007(01):149-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