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18-09-28

和而不同|观音:百姓永远的希冀

《延禧攻略》中有这样一段剧情,正逢富察皇后的生辰,各位嫔妃都向富察皇后送来了礼物,但唯独高贵妃迟迟未到,并且还气势高昂地让人抬着她的礼物,原来她的礼物就是一尊纯金的送子观音。可见在清代的宫廷当中,送子观音的意蕴已深入人心。

       中国有句俗语,“家家念弥陀,户户拜观音”,显示出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信仰的流行。清代四川木雕佛像,数目最多的便是观音像。

       在中国人看来,观音是充满慈悲、普门示现的救度者,常常以救苦救难的形象出现,因而迅速填补了中国宗教的空白。历朝历代的古人根据信仰的需要,不仅将观音故事演绎得极为丰富,更是创造出千差万别的观音形象,使得观音菩萨成为信众最多、功能最丰富的佛教神祇。

南海观音:慈悲曾与世间闻

       南海观音在四川地区清代佛教木雕造像中最常见的一类,当与明清时期南海观音信仰昌盛有关。

       浙江东海水域秦以前习称“南海”,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后,落户在浙江东海地区,故有“南海观音”之称。宋代以后,佛教四大名山的说法逐渐流行,浙江普陀山成为南海观音道场,因此南海观音也称普陀山观音。再加上明清之际神魔小说流行,南海观音往往以救苦救难的形象出现,因而广受民间信奉。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明州(今宁波)成为汉传佛教中心,促进了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公元1214年,宋宁宗赵扩钦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菩萨之所。普陀山由此成为中国四大菩萨道场之一。

       南海观音信仰的与古代航海关系非常密切。在民间,南海观音普遍被视为慈航普度、救苦救难的保护神。依海为生的船员、以海为业的商人、舍身求法的僧侣,每当他们在海上遇到风险、都会急切地寻找一种外部力量。而这种力量被赋予在南海观音身上,就是南海观音信仰形成的本原。

       如果说《南海观音全传》中的观音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那么《西游记》中,则展现了以为慈爱善良、与民相交的菩萨。当玄奘师徒遇到困难时,观音总是出面相救,有时虽只是略施咒语,却也能将妖魔鬼怪轻松降服。这样的观音形象让百姓有了依靠,当然也赢得世间最多的敬爱与崇拜。

送子观音: 送子频入百姓家

       怀抱男童,双手作外送形,或坐或立,面露亲切慈爱的神情,这便是送子观音最普遍的形象。《法华经》中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这就是送子观音的由来。

 

       至清朝,观音送子的观念早已不仅仅停留在宫廷,上至富贵人家下至寻常百姓,历来皆有“重生”、“贵生”的观念。“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生之性便是仁也”等,都从不同层面说明了“生”的重要性。求子,作为一种习俗,渗透到民间岁时风俗、衣食住行等等各方面,贯穿在整个中国文化当中。

       说到求子的方式,各地充满着各自的风格,有拜观音为干娘的、有做一种叫和合的傩面具的、更有甚者通过偷观音身边的什物求子的。例如,在江苏等江南地方就流传着偷观音的绣花鞋以求子的习俗:青浦黄渡镇妇女之无子者。必往镇东祖师东堂之送子观音前,烧香告祷,并暗中将送子观音之绣花鞋,偷取一只,云即能生子。而在四川,除了拜观音,还流行着木刻童子、“抢童子”等求子嗣的习俗。

       其实即便是在如今,医疗水平大大提高, 文化普及率也大大提高的同时, 送子观音信仰仍然广泛地、大量地存在。可以说,随着时光流逝,送子观音与百姓生活水乳交融,与中国民俗浑然一体。

牛王观音:菩萨西来话桑麻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原始部落都有过动物崇拜。在中国,牛与人类文明一样悠久,人们将对牛的图腾崇拜和佛教菩萨信仰结合在一起,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民俗文化。

      自古以来,牛在中国农业社会中就是非常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如耕畜、牛贩、牛医等等。人们爱牛、敬牛,在四川地区,民间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关于牛的习俗。同治《重修成都县志》中就记载了打春牛的习俗:立春前一日,大守率僚属,盛具仪仗,鼓乐导前,扛芒神土牛厂,迎春毕,回署,于仪门外安设。次日礼毕,以五彩春鞭鞭土牛,曰“打春”。

       围绕着牛耕文化,民间还流传着许多节日。大约在16世纪,四川西部农村出现了一个以爱护耕牛为内容的活动——牛王节。清代,牛王节习俗向北扩散到绵阳地区,向东传到重庆及其周边的江津和涪陵地区。同时,百姓崇敬着牛王观音,因为他们相信是神牛给地区、给家族带来了五谷丰登、丰衣足食。

       观音信仰的发展,在给百姓带来生活的希冀同时,也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这一次,我们也在成都博物馆原创展览《和而不同——成都博物馆藏清代四川地区木雕造像展》中看到了造型优美的观音木雕造像,可以自豪地说:“西方有维纳斯,东方有观世音。”

文章部分资料据:

1.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2. 李东风:《川东北木雕‘牛王菩萨’的文化意蕴》,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4年;

3. 林移刚:《清代四川民间信仰地理研究》,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