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18-11-30

双城记|四川人都是混血儿

四川,历来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如今和广东、山东、河南一起称霸着中国人口大省TOP 4。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么多四川人之中,很少有正儿八经的“四川土著”,这又是为什么呢?

秦开先河 城市初兴

古蜀人和巴人原本生活于今四川中部平原和东部丘陵地区,两族的文明起源较早。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精美器物早已显示了古蜀国的灿烂文化。但是,战国后期以来巴、蜀两国的社会发展出现了停滞的趋势,两国之间的内争又为外敌入侵创造了条件。伴着商鞅变法的成功,与秦为临的巴、蜀两国首先成为了秦国垂涎的目标。周慎靓王5年(公元前316年),秦使司马错伐蜀,据有巴蜀之地,以“戎伯尚强,移秦民万家以实之。”第一次大规模向蜀地移民开启,一直持续到西汉。又发展交通,设治建城,开发蜀地,经略西南。成都与宜宾设治建城就开始于这一时期。

秦灭巴蜀后,在中原移民和巴蜀土著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蜀地经济得到发展。司马错曾“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 楚汉战争,刘邦又以巴蜀、汉中打败项羽。汉初,蜀地已经较为富庶,秦移民显然在其中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唐五代移民 蜀地多元发展

初唐“诗骨”陈子昂曾说:“蜀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宝,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如此的高评价,蜀地自然成为中原和关中一代发生动乱时人们的首选。唐五代时期,往蜀移民大致有三次高峰:第一次是隋末唐初、第二次是安史之乱之后、第三次是唐末五代时期。

大规模移民入蜀,不仅促进了蜀地人口变迁,更是让蜀地遍开文化之花。文学上,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诗人均在巴蜀留下佳作。五代时期,韦庄等18位作家集结出版的《花间词》不仅开创了新的文体,而且使得明清时期出现的戏曲艺术都以曲牌名填词作为基础。安史之乱后,入蜀的画家、音乐家不断推动蜀地绘画艺术和音乐的繁荣。“丹青名手”带来各种绘画流派、技法,长安花鸟画家刁光胤入蜀后,多人前往膜拜,其中黄筌、孔嵩得其亲授,成为中国花鸟画一代宗师。伴着名琴师黄彦矩入蜀,多少琴师汇聚蜀中,使这里成为“管弦歌舞之多……扬(州)不足以侔其半”的音乐发达之地。可能“选秀大省”的音乐细胞就是培养于此吧。

 

杜甫                            黄庭坚

唐代的蜀地石刻佛像盛极一时,也是因为巴蜀地区稳定的社会环境。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后,唐玄宗和唐僖宗曾逃来成都,带来一些高僧、画家和能工巧匠,使已在北方开始衰落的石窟艺术在四川以摩崖造像的形式继续发展,尤以安岳、大足、荣县等地石窟造像为代表。可以说,安史之乱后石刻艺术开始在蜀地大放光彩,巴蜀文化在石刻上的表现,充满着地域特色,既有雄浑的阳刚之气,又有世俗情趣的婉约之美。今天我们也能在《双城记:成都·宜宾》特展中欣赏到这一美的、智慧的艺术。

 侍女石刻

 力士石刻

湖广填四川 重构蜀地文化

明末清初,四川战乱不断,瘟疫、灾害接踵而来,人口锐减。明清两代,在政府引导下,江淮、湖广、闽越等地移民持续大规模进入蜀地,是为前后两次“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清代初年四川人口约为50万,至清代中期约为1000万,移民人口占60%以上。移民人口包括湖北、湖南、广东等省之民;湖广人在移民中约占一半以上。自战国晚期以来长期影响蜀地的关陇、中原地区文化印记在巴蜀地区传统文化中淡去,移民带来的长江中下游及东南地区的文化因素与蜀地土著文化深度融合,流传至今。今天四川的人文特征、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居民性格的形成,还有享誉中外的“川菜”、“ 川酒”、“ 川戏” 等,无一不是在这次移民运动中打下基础的。

来自湖广、江西、广东、陕西的移民,因聚居地的不同形成了以移民为主体的建筑风格,即众多的会馆建筑、民居建筑都带着移民特色。川剧的昆、高、胡、弹、灯在会馆中切磋、融合、成型,实现了海纳百川的文化交融。“接地气”的川剧亦如百姓生活的调和剂展现着川人的乐观、开朗与自信。

自秦以来的“移民潮”促进了蜀地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多元并存与发展;而巴蜀多元的文化积淀也为民族为社会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

本文部分资料据:

黄佳梦:《秦移民及相关问题研究》

谢元鲁:《唐五代移民入蜀考》;

幸晓峰、廖韧:《论移民对巴蜀文化的影响》;

国历君:《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对四川有什么影响?》;

张起、徐雯婷:《明清之际的移民文化与川剧成型》

部分图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