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19-03-30

讲座回顾|景观:自然与文化的融合

 3月28日晚7点,“建筑在行动”2019年系列讲座在成都博物馆拉开帷幕,首讲即邀请到法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弗洛伦思·麦尔希,带来了题为《景观:自然与文化的融合》,弗洛伦思和在场300余名观众分享了她如何通过景观,衔接起城市发展和资源保护,如何让城市、水与自然,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起联系的。

 

 探索河流新职能

在城市发展中,河流因其交通运输功能起到了着重要作用。如今,随着人们不断探索宜居城市、可持续发展,使得人们正在重塑着河流的功能。通过对河岸的开垦,设计师为河流的职能作出了全新诠释——生态设施、娱乐场所,以及空间转换功能,这都大大增强了河岸和周边区域的魅力。

以塞纳河畔埃皮奈市的塞纳河岸为例,通过河岸种植工程,解决了河岸侵蚀,并增加了该地区的物种多样性。除此之外,沿河建造的散步小道、露台等,为人们提供了多角度欣赏沿河风景的机会。

 

在马恩河岸开发项目中,弗洛伦思创建了一条连续的自行车道,让条曾经非常封闭的道路,如今显得十分开阔,为居民提供了一片散步休闲的空间,创建了河流与城市间的全新联系。河边绵延起伏的小路、穿插其中的平台和浮桥,为居民提供了多样的亲水环境,使人们能够在此方便地娱乐休闲,并享受河流景观。弗洛伦思说:“这样的设计使得河岸空间与城市的紧密联系,同时为居民的宜居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景观设计中的诗意表达

弗洛伦思介绍道,实现人与空间的对话是她在景观设计中的关注点之一。同时对原有空间进行塑造和潜力激活,使其具有承载不同需求的可能,也是诗意表达的重要一环。

塞纳河畔维提市的丁香公园林荫道是她早期的一个作品,这里原来是个采石场,政府希望把这个区域的危险因素慢慢排除掉,从而营造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弗洛伦思研究了法国花园,去寻找很长线条具有景深的造园手法,而其中很重要的让花园变得有活力的元素就是人工运河。这个采石场是没有水的,不能够把水带进来,怎么办呢?于是,她做了一个带状花池,像运河一样。整个池中的植物选取相对干燥的,比较耐旱的植物,例如熏衣草等草本植物。然后利用不同的物种,不同的高度、颜色,合理的搭配,用植物去模拟水的形态、河流流动的形态。这条“人工运河”,让天空的“存在感”更强,也改变了原来的脏乱差形态。这片带状花池象征着“水流”,而橡树排成的类拱门形式则象征永恒。一个充满诗意的景观空间,为这片原本只是用于园艺种植的场地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其中一些小桥曲径的建设,更是让人们在小径及运河之间穿梭,从而有了更多感受。

 

讲座的最后,弗洛伦思说:“景观不光是一个简单的景观作用,还可以成为城市特点,甚至去引导城市。”真正的可持续设计,不是通过短暂的维护方案应对城市问题,而是关注场地自身发展潜力,包含对自然、对人的尊重,把自然、文化和城市空间融为一体,激活它们之间的新联系和新功能,将整个城市打造为连续交织的“绿色花园”。

据悉,“建筑在行动”系列讲座将贯穿2019年全年,该系列讲座还将有四场陆续登陆成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成都博物馆官方服务号。

部分资料据:《城市·环境·设计》